![](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自考《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專項試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題
案例1
《烏鴉喝水》教學片段
師:烏鴉非常聰明很善于動腦子,同學們平常遇到問題也要認真思考。(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了手)
師: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老師,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 (此語一出,教室一片嘩然)
師:你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的。
(教室里靜得出奇,其他同學都看著老師如何處理這件事)
師:(有些生氣地說)石子怎么會把水淹沒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后回答問題前要多動腦筋,不要亂說,希望小朋友以后也要注意,知道了嗎?
生:(其他同學異口同聲地說)知道了。
評析:這個案例教師一言否定學生的觀點,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發(fā)言的積極性,以教科書為圣經(jīng),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屬于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角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因此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不允許學生節(jié)外生枝。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這樣的課堂教學缺乏彈性和活力。在教學過程中,即使備課備得再認真,預設得再充分,也隨時都可能會出現(xiàn)不可預料的情況。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改變自己在評價中的裁判者的形象,成為一個交換意見的參加者、合作者、指導者。在學生表現(xiàn)與教學要求有距離時,且慢武斷評價,要給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傾聽學生內(nèi)心的聲音,學生的自我評價往往能暴露一些內(nèi)隱的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此時教師不作了解情況而冒然作出否定性評價,無疑會對學生造成傷害。課程標準鼓勵預設有適度的彈性,給“生成”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對教學意外,隨時作出應變,變動教學步驟和方法,順應學生的實際,因勢利導,生成有效的方法。生成的課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教學智慧,靈活把握善變的課堂。
案例2《狐貍和烏鴉》教學片斷
學習了課文最后一段,教師打出幻燈片:烏鴉寂寞地站在一棵樹上。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只烏鴉的神態(tài),想一想:看著狐貍叼起肉進洞, 她心中會想些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紛紛起起了小手)
生1:烏鴉很傷心,心想:哎!都怪我愛聽好話,才會上當。
生2:烏鴉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愛聽好話,孩子們這時就有肉吃了。
老師正想總結,卻有一男生忽地站起來,說:“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從沒有聽誰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總算聽到了。不就是一塊肉么,孩子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
(頓時,教室里哄堂大笑)
思考:如果你是課堂上的這位老師?你該怎么評價這位男生的表現(xiàn)?
如果我是那位教師,對于這位學生活躍的思維,富有創(chuàng)造的激情,一定會說:“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是讓人耳目一新!薄艾F(xiàn)在,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只烏鴉這樣說好嗎?”再次激起眾多學生的關注,最后得出:第一、這只烏鴉不知悔改,不可取。第二、這只烏鴉心理素質(zhì)較強,在困難、失意、失敗面前報有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面對,這倒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心理學家加德納說過: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智慧,也就是說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qū)W生的個體差異,所顯示出來的不一樣而已,在他們遇到某個問題時,就會各抒己見。在評價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的內(nèi)容的對與錯的判斷,應有“寬容”、“先接受”的意識,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我相信,這樣的評價方法,能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