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下面是一位教師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反復揣摩、體會魯迅“博愛”的胸懷;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fā)展語言;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魯迅“博愛”的共鳴。
請你分析一下這位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合適。
分析:該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是“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沒有把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簡單地羅列,而是在每一個目標中都極好地把二維乃至三維的目標交融在一起。在目標1中,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反復揣摩,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的維度,體會魯迅博愛的胸懷,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維度;在目標2中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的維度,發(fā)展語言體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維度;在目標3中,在讀中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的維度,提升情感、喚起對魯迅“博愛”的共鳴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維度。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體提高。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三維目標”的完美融合。
案例4
某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我們的畫》中設計了以下幾組活動:
活動一:教師在課前把教室布置成剛剛舉辦過“二年級畫展”的樣子,讓學生自由觀賞,與環(huán)境互動,自然地萌發(fā)辦自己班級畫展的愿望。
活動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的畫,請小組里的伙伴對自己的畫提出修改意見,并進行修改。
活動三:教師出示自己的畫,進行示范介紹,請學生針對介紹和繪畫作品提建議,為學生提供交際案例,讓學生仿照老師的樣子,自然、大方、有禮貌地向好朋友介紹自己的畫,把話說完整,把圖畫的內容說清楚。好朋友要仔細傾聽,認真評價。
活動四:以小組為單位,推選評委,帶領大家評選“最受歡迎的畫”,推薦參加班級畫展,為了本組的畫能被選中,小組的同學必須想辦法說好推薦的理由,說服其他組的同學,其他組里的同學可以提出不明白的問題,或提出自己的意見。
活動五:請獲獎的同學在音樂聲中上臺領獎,其余學生當好小記者,采訪獲獎的同學,讓他們談談獲獎時的感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等。
請從教和學的角度評價上述設計。
分析: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針對話題本身和低段兒童的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活動,即在“舉辦畫展”的大情境統(tǒng)領下,先后設計了小組合作說畫、評畫,教師示范說畫、評畫,想好朋友介紹自己的畫說畫評畫,說服同學說畫評畫,小記者采訪等多個回合的交際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際主體身份也個不相同:小組交流時是組員的伙伴,教師示范時是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畫”時是評委,采訪獲獎同學時是小記者。在教學中,始終要求交際對象認真傾聽,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對交際主體所展示的交際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讓交際主體根據(jù)不同的交際情境靈活應答。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體現(xiàn)了口語交際中和“互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