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答題
1、(1)詞匯的構成成分豐富多彩,數(shù)量眾多。(2)詞匯構成的類型多。(3)詞義豐富,容量大。(4)有豐富的同義詞。
2、(1)“電”、“人”、“水”、“路”這幾個語言單位,獨立運用時是詞。如:今天停電。這個人真好。水燒開了。路是人走出來的。在這幾個句子中,它們都能獨立運用,因此是詞。(2)“電”、“人”、“水”、“路”這幾個語言單位,和別的語素組合成新詞時,是語素。如:電報已發(fā)出。人民勝利了。藥水過期了。公路建設好了。在這幾個句子中,它們都是詞中的語素,因為它們不能獨立運用。
3、(1)結構方式不同。(2)“老漢”中“老”表示老年,有實在意義,與“漢”構成限定式合成詞;“老虎”中的“老”沒有實在意義,是前綴,與“虎”構成前附式合成詞!白兓敝械摹盎焙汀白儭币饬x相同,共同構成并列式合成詞;“美化”中的“化”是后綴,與“美”組合成后附式合成詞!把鯕狻敝械摹皻狻敝笟怏w,“氧”和“氣”組合成限定式合成詞;“土氣”中的“氣”沒有實在意義,是后綴,與“土”組合成后附式合成詞。
4、①語素和詞、短語是不同層級的語言單位。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音義結合體,由語素構成,短語是詞與詞按照一定的語法關系組合起來的大于詞而小于句子的語言單位。
、谡Z素和詞、短語的基本存在形式不同。語素的基本形式是單音節(jié),詞的基本形式是雙音節(jié),而短語的基本形式則是三音節(jié)或三音節(jié)以上。
、壅Z素和詞、短語的表義程度不同。語素的意義往往不夠明確、固定,一般要在它所構成的詞里才能明確地體現(xiàn)出來。詞的意義相對明確、固定,它的意義是各個構成成分所表示的意義融合,而不是簡單地相加。短語的意義則大體上是構成短語的各個詞的意義的總和。
④語素和詞、短語的結構關系不同。語素只有一個構成成分,而不論其音節(jié)數(shù)多少。詞至少由一個語素構成,而這個語素必須是自由語素,詞也可以由兩個語素或更多的語素構成,其中必須有詞根。詞里的各個構成成分結合較緊,不能隨意拆離,不能擴展。短語是詞與詞按照一定的語義、語法關系組合起來的,它的各個構成成分的結合較為松散,中間可以插入別的成分,甚至可以前后易位。
、菡Z素和詞、短語的語音停頓不同。語素和詞的內部不允許有語音停頓,短語的內部允許有語音停頓。
5、詞、語素和字三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概括而言,詞由語素構成,而漢語的語素是由一個個漢字書寫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四點:
①劃分條件不同。語素和詞是從語言角度劃分出來的語言單位,而字是從書寫角度劃分出來的書寫形體單位。
②詞和語素的層級不同。詞是比語素高一級的語言單位,由一個或多個語素構成。
、墼~和語素的表義程度不同。詞表示的意義比較明確和固定,語素表示的意義往往不具體或不固定,必須在它所構成的詞里才能明確地顯現(xiàn)出來。
④量的對應不同。三者在量上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時一個漢字既是一個語素,也是一個詞,如“天”,有時幾個漢字代表一個語素和一個詞,如“葡萄”,有時一個漢字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和幾個不同的詞,如“副”,在“一副眼鏡”、“副主席”和“名副其實”里就不是一個詞,有時一個漢字書寫的既不是語素也不是詞,如“蝌”、“鵡”。
6、詞義是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概括反映。這個定義說明詞義具有四大性質:
、倏陀^性。詞義是以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為基礎的,如“車、船、飛機、大、小、優(yōu)秀、惡劣”等,這些
詞的詞義都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中的實體或現(xiàn)象。盡管有的詞所指稱的對象并不存在,如“上帝”、“神仙”等,但
還是有客觀基礎的,它是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錯誤或歪曲的反映,是人們認知水平不高的表現(xiàn)。
、诟爬ㄐ。詞義在形成的過程中,只是概括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而舍棄了其個別的、
具體的東西。如把“教室”解釋為“用于課堂教學的房間”。這是本質的歸結,它不管哪類學校用的教室,
也不管房間的面積的大小,只要它具有用于“進行教學”這一屬性的房間,就是“教室”所指的對象。概
括性是詞義的最重要的性質,任何詞義都具有概括性。
、勰:。詞義的模糊性指的是詞義的界限不清,它來源于詞所指稱的客觀事物邊界不清。例如“中
午”與“上午”之間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詞義的模糊性是客觀事物連續(xù)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
般來說還是可以明確的,但它與臨近事物的差異是逐步擴大的,其間本不存在明確的界限,如時間是一分
一秒過去的,并沒有中午與上午的明確界限。但“中午”的核心還是明確的,這核心部分乃是人們注意的
重心,是詞義所要概括的主要對象。至于邊緣部分人們則有意或無意地加以忽略。
、苊褡逍浴2煌恼Z言用什么詞表示什么事物可以不同,就是說詞義概括的對象可以不同,由此產生
了詞義的民族性。例如漢語用“哥哥、弟弟、姐姐、 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 而英語只用brother
表示哥哥或弟弟,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英語的car一經借到現(xiàn)代漢語便有了現(xiàn)代漢語的特點,語
音上有變化,詞義上也有變化。car指一切機動車以及車箱等, 現(xiàn)代漢語的“卡”則專指載重的大汽車,
如“十輪卡”,單用時還必須說成“卡車”。詞義的民族性不僅體現(xiàn)在理性義方面,還體現(xiàn)在色彩義方面。
例如“狗”,在漢語中多與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癩皮狗、走狗、瘋狗、狗腿子”等即是。而英語中基本沒
有這種現(xiàn)象。
7、一種語言的詞匯由于其內部成員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分為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兩大部分。 基本詞匯是基本詞的總匯,是詞匯中最主要的部分,同語法共同構成語言的基礎;驹~匯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俜(wěn)固性,即長期存在,不易變化,F(xiàn)在所使用的很多基本詞在甲古文、先秦典籍中就出現(xiàn)了,長期為社會服務著。如“山、水、日、月”等。
、谄毡樾裕蚍Q全民常用性,即流行區(qū)域廣,使用頻率高,為全民族所理解。如“學習、勞動、鍛煉、建設”等。
、勰墚a性,即成為構成新詞的基礎。詞匯豐富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已有的語素構造新詞,而以基本詞作為構詞材料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詞,最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并且基本詞的構詞能力特強。
一般詞匯是一般詞的匯合,包括古語詞、外來詞、方言詞、行業(yè)詞、隱語等。與基本詞匯相比較,它的特點是對社會發(fā)展變化反應最為敏感。隨著新事物出現(xiàn)而誕生的新詞都屬于一般詞匯。它與基本詞匯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基本詞匯是豐富和發(fā)展一般詞匯的源泉,一般詞匯又能充實基本詞匯,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如“皇帝”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一個基本詞,在今天則為一般詞!半娨暋痹且话阍~,如今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因而成為了一個基本詞。
8、外來詞有以下六種形式:
、偌円糇g外來詞 照著外來詞的語音形式翻譯過來的詞,如“蒙太奇、模特兒、戈壁”等。
②音義融合的外來詞 兼顧外語的語音形式和漢語的字面意思翻譯的外來詞,如“烏托邦、幽默、俱樂部”等。
、郯胍糇g半意譯外來詞 把一個外來詞分生兩半,一半音譯,一半意譯,如“南斯拉夫、新西蘭、冰激淋、浪漫主義”等。
、芤糇g加漢語類名的外來詞 整個外來詞音譯后,再加上一個表示義類的漢語語素。如“卡車、啤酒、芭蕾舞、撲克牌”等。
、葑帜竿鈦碓~ 直接用外文字母(簡稱)或與漢字組合而成的詞。如“MTV、CD、卡拉OK”等。
⑥借形外來詞 從日語中借來的漢字詞,如“景氣、引渡、取締、演繹”等。
9、詞匯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俨粩嗟禺a生新詞。如“網絡、影碟、特別行政區(qū)、手機、國道、"商品房”等就是近年來產生的新詞。
②舊詞的消亡和發(fā)展。一些舊詞退出了日常交際舞臺,逐漸消失,如“交際花、紅衛(wèi)兵、走資派”等;一些舊詞逐漸地縮小使用范圍,如“階級、文化大革命、馬路”等;一些舊詞又獲得了新義,如“改革、明星、工程”等;一些曾退出了交際舞臺的舊詞又重新啟用,如“股票、拍賣、破產”等。
③詞義的發(fā)展變化。很多?菩g語,如“起飛、輻射、反饋”等,原都是單義詞,如今已進入一般領域,成為多義詞。
④詞的聲音形式的發(fā)展變化,如兒化詞、輕聲詞的不斷出現(xiàn),異讀詞的重新規(guī)范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輼嬙~法的發(fā)展變化。這些年來,綴加法的興盛,字母詞的崛起,是一種很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詞匯的規(guī)范化工作應該考慮三個主要原則:一是必要性,就是說一個詞在普通話中有無存在的必要在表達上是不是不可缺少,二是普遍性,即選用人們普遍使用的。三是明確性,就是選用意義明確的,容易被人們接受的。
詞匯的規(guī)范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俜窖栽~的規(guī)范 普通話的詞匯是在北方方言詞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包括漢民族共同使用的和
逐漸發(fā)展為共同使用的詞。近百年來,大量的基礎方言和非基礎方言的詞涌進普通話,豐富了普通話詞匯,但也造成了一些分歧和混亂。本著必要、普遍和明確三項原則,我們應該慎重挑選吸收。對那些有特殊表現(xiàn)力的和那些標志著只在某個或某些地區(qū)產生和存在的事物的詞,應予保留,如“耗子、尷尬、青稞、荔枝”等。
、谕鈦碓~的規(guī)范 吸收外來詞對豐富本民族語言詞匯,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應該 注意以下幾點:
A、不要濫用外來詞。凡漢語中已有相應的詞表達的,就不必再用外來詞,如漢語中已有“巧克力”,就不需要“朱古力”。
B、統(tǒng)一外來詞的書寫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他形式,如“托拉斯”不寫“托拉思”。
C、吸收外來詞應盡量采取意譯方式。除了人名、地名、國名要用音譯,以及不用音譯不能準確表達外來事物的意義的之外,一般盡量采用意譯形式,如用“激光”,不用“鐳射”, 用“話筒”不用“麥克風”。
、酃耪Z詞的規(guī)范 古語詞的吸收是豐富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必須根據(jù)實際表達和特殊場合的需要而選用那些有表現(xiàn)力的古語詞,如“瞻仰、謁見”等,反對吸收那些已經失去生命力的詞語,如“銜泣、濫觴”等。
、苄略~的規(guī)范 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創(chuàng)造一些新詞,這是必要的?墒怯行┧^的"新詞"意義含混不清,結構也不符合漢語構詞習慣,如“刺耳的聲音”說成“刺聲”、“疲勞”說成“疲累”等。這樣的詞其實是生造詞,必須加以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