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專項試題:問答題
問答題:
1、小學語文課程的結構是由哪三部分組成?P3
一是表內課程,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二是活動課程,包括參觀、訪問、辦報、演戲、故事會、朗讀、書法比賽等;三是學校的隱蔽課程,包括校容、校貌、校風、校規(guī)、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影響等。
2、現(xiàn)行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四個方面?P31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3、小學語文教學有哪些規(guī)律?P114
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文化;語言教學與思維訓練同步;語言的積累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言語的實踐。
4、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有哪些?
(1)認真讀書的習慣——精力集中,邊讀邊想;(2)勤動筆的習慣——讀記、讀寫;(3)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會用工具書,主動使用工具書;(4)課外閱讀的習慣——有興趣,自覺讀書讀報;(5)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按時完成,自覺改錯。
5、試述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首先,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養(yǎng)成的! 其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基本的語言能力表現(xiàn)為語感。語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自動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活動,而長時工作記憶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對有關材料非常熟練。熟練語言材料和基本途徑是朗讀、背誦等語文實踐活動。第三,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xiàn)象。要掌握這些東西,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反復多次的語文實踐中把它記住,記得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驗越豐富,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6、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哪些內容?(P32)
語文素養(yǎng)是內涵豐富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和能力、語言積累、言語感悟、審美情趣、思想品德、行為態(tài)度、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7、什么是小學語文課程資源?P80
廣義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或者說,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fā)展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社會資源的總和。狹義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僅指形成小學語文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
課程資源 ——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課程的要素來源。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與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環(huán)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于課程的實施條件。
8、簡述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功能
(1)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載體;(2)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3)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憑借;(4)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實行教學管理、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
9、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學語文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自覺性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語文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語文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自主發(fā)展的學習方式。
10、什么是語感?語感主要有哪幾個特征?(吳P112)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敏銳感受力,是讀者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合到語言文字上去的結果。主要包含以下特征:第一,語感的對象是言語;第二,語感的主體是個人;第三,語感的方式是直覺;第四,語感的表現(xiàn)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