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藥
特點:
1.本類藥寒涼,善能清解熱毒。主要適用于各種熱毒證,如癰腫疔瘡、丹毒、溫毒發(fā)斑、痄腮、咽喉腫痛、熱毒瀉痢,蟲蛇咬傷、癌腫、水火燙傷以及其他急性熱病等。
2.配伍:熱毒在血分—清熱涼血藥;
火熱熾盛—清熱瀉火藥;
挾有濕邪者—利濕、燥濕、化濕;
瘡瘍、咽喉腫痛—配伍外用藥;
熱毒瀉痢—活血行氣藥。
3.本類藥物性多寒涼,易傷睥胃,故應中病即止,不可連服。
金 銀 花《新修本草》(一)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 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應 用]
1.癰腫疔瘡:本品清熱解毒力強,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煞交蠲嫛逦断撅嫛迥c飲(配黃芩、地榆、當歸等)——配魚腥草、桃仁、蘆根等
2.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本品芳香疏散風熱!y翹散;若熱入營血——清營湯“透熱轉氣”之功
3.熱毒血。罕酒方舛緵鲅沽 !獑斡脻饧孱l服——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
4.此外,本品制成的銀花露具有清熱解暑作用,用治暑熱煩渴,咽喉腫痛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15~20g。
連 翹《本經》(一)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膽經。
[功 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應 用]
1.癰腫瘡毒:本品既可清熱解毒,又散癰消腫,為“瘡家圣藥” !潆p花、蒲公英、野菊花等
2.瘰疬痰核:本品解毒散結!E湮橄目莶、玄參、貝母等
3.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本品疏散風熱!y翹散
4.熱入營血,熱入心包:本品清心火,解熱毒!鍫I湯——清宮湯
5.此外,本品苦寒通降,善清瀉心與小腸之火,兼有利尿之功,用于熱淋,小便短赤,多與車前子等藥配伍。
[用法用量]入煎劑,5~10g。
【鑒別用藥】連翹與金銀花,
相同:均有清熱解毒作用,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而解毒。對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毒瘡瘍等證常相須為用。
區(qū)別: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并善于消癰散結,為瘡家圣藥,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銀花疏散表熱之效優(yōu),且炒炭后善于涼血止痢,用治熱毒血痢。
蒲公英《新修本草》(一)紫花地丁《本草綱目》(三) 魚腥草《別錄》(一)穿心蓮《嶺南采藥錄》(三)
[性味歸經]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紫花地。嚎唷⑿,寒。歸心、肝經。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穿心蓮:苦,寒。歸肺、胃、大腸、小腸經。
[功 效]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紫花地。呵鍩峤舛,消癰散結。 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穿心蓮: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應 用]
[同]均能清熱解毒——熱毒癰腫及內癰
[特點]蒲公英:善治乳癰;紫花地。荷漂燄鄱;魚腥草:善治肺癰;穿心蓮:善清肺火
[異]
1.蒲公英:利濕通淋——熱淋,濕熱黃疸;清肝明目——目赤腫痛
2.紫花地。航馍叨尽旧咭
3.魚腥草:清肺熱——肺熱咳嗽;清熱利尿通淋——濕熱淋證(配伍海金沙、石韋、金錢草等)
4.穿心蓮:清肺熱——肺熱咳嗽;清熱燥濕——濕熱瀉痢、熱淋、濕疹;解毒消腫——蛇蟲咬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蒲公英:煎服,10~25g,鮮品50~100g。 紫花地。杭宸,15~30g。
魚腥草:煎服,25~50g,不宜久煎。穿心蓮:煎服,6~15g。多作丸散、片劑。
大青葉《別錄》(一)板藍根《新修本草》(一) 青黛《藥性論》(二)
[性味歸經]
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板藍根:苦、寒。歸心、胃經。 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
[功 效]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應 用]
[同]三者同出一物
1.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熱毒發(fā)斑、血熱發(fā)斑以大青葉為佳。
2.清熱解毒,消腫——痄腮及熱毒瘡癰以板藍根為佳。
[異]
1.板藍根:長于解毒利咽——血熱毒盛的、咽喉腫痛
2.青黛:(1)清肝熱,息風止痙——小兒驚風,痙攣抽搐
(2)清肝熱——咳嗽胸痛、痰中帶血(肝火犯肺)【黛蛤散、咳血方】
[用法用量]大青葉:煎服,10~15g,鮮品30~60g。
板藍根:煎服,10~15g。青黛:1.5~3g。難溶于水,入丸、散劑。
白 頭 翁《本經》(一)馬齒莧《本草經集注》(二)
鴉膽子《本草綱目拾遺》(三)
[性味歸經]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馬齒莧:酸,寒。歸大腸、肝經。
鴉膽子: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
[功 效]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鴉膽子:清熱解毒,治痢截瘧,腐蝕贅疣。
[應 用]
[同]清熱解毒,治痢——痢疾
【特點】白頭翁:專入大腸經,為治腸胃熱毒蘊結瀉痢的要藥。
馬齒莧:主治赤痢膿血。鴉膽子:主治休息痢。
[異]
1.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熱毒瘡瘍;涼血止血——血熱崩漏,便血
2.鴉膽子:腐蝕贅疣——雞眼,尋常疣;截瘧——瘧疾
[用法用量]白頭翁:煎服,5~15g。馬齒莧:煎服,30~60g,鮮品加倍。
鴉膽子:不宜入煎劑。包裹吞服;或去油制成丸、片服。瘧疾:10~15粒;痢疾:10~30粒。
射 干《本經》(一)山豆根《開寶本草》(二)
馬 勃《別錄》(三)
[性味歸經]射干:苦,寒。歸肺經。山豆根:苦,寒。歸肺、胃經。
馬勃:辛,平。歸肺經。
[功 效]射干:清熱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馬勃: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應 用]
[同]清熱解毒,利咽喉——咽喉腫痛
[特點]
1.射干:可祛痰,適用于咽喉腫痛兼痰熱壅盛者。
2..山豆根:大苦大寒,用于熱毒壅盛之咽喉腫痛。
3.馬勃:辛散,適用于咽喉腫痛屬肺有風熱者。
[異]
1.射干:長于祛痰——痰盛咳喘(射干麻黃湯)
2.山豆根:散腫止痛——癰腫瘡毒
3.馬勃:清肺熱——肺熱咳嗽,失音;止血斂瘡(外敷)創(chuàng)傷性出血
[用法用量]射干:煎服,5~15g。 山豆根:煎服,5~15g。
馬勃:煎服,3~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射干:孕婦忌用或慎用。山豆根: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紅 藤《本草圖經》(二)敗醬草《神農本草經》(一)
[性味歸經]
紅藤:苦,平。歸大腸經。敗醬草:辛、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
[功 效]
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應 用]
[同]
1.清熱解毒,消癰止痛——腸癰,均為治腸癰要藥。
[特點]紅藤:善散腸中瘀滯,善治膿未成。敗醬草:可排膿,治膿成者或未成者均可使用。
2.活血祛瘀止痛——血瘀證:跌打損傷、痛經、血滯胸腹疼痛
[異]紅藤:活血通絡止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紅藤:煎服,15~30g。 敗醬草:煎服,5~15g。
[使用注意]紅藤:孕婦不宜多服。敗醬草:脾胃虛弱食少泄瀉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