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儲蓄的決策過程
為了說明生命周期儲蓄的決策過程,我們考慮最簡單的一種情況,我們假定:不存在不確定性因素;某人從其生命的第一年開始工作且沒有積累任何財富:他預計能活N年,其中要工作M年,并且工作期間每年賺取收入Y;儲蓄不賺取利息,價格水平保持不變,從而當前的儲蓄將等額的轉換為未來可能的消費。
在這種假設條件下,我們比較關心一下兩個個問題:個人生命周期的消費
可能是多少? 個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內分配儲蓄與消費?
給定工作時間M年(來自于個人勞動的)
終身收入為Y×M,
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最大可能消費支出為Y×M。
個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內分配儲蓄與消費?
生命周期內消費等于終身收入
C×N二YM (3.1)
兩邊同除以N就得到每年的計劃消費水平C:
C=Y× M/N (3.2)
M/N:一生中用于工作的時間比重
儲蓄函數(shù)
S=Y× (N-M)/N (3.3)
舉例:
假設某人從20歲開始工作且計劃工作到65歲,該人將在80歲時去世。因此工作時間M為45年(65—20),生活年數(shù)N為60年(80—20)(這里假定該人20歲之前的生命開支由其父母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每年勞動收入Y為30000元,
終身收入=Y×M=30000×45=1350000(元)
年均消費 C=1350000/60=22500
=M/N×Y=45/60×30000=0.75×30000
年均儲蓄 S=(N-M)/N×Y=×30000 =0.25×30000
在這個例子中,該人工作期間每年勞動收入的75%用于消費,這是為什么呢?因為75%是他一生中(20歲之后)工作時間所占的比率。每年收入的25%是他為一生中25%的退休時間的消費而進行的儲蓄。
因此,我們總結一下:我們在工作期間進行儲蓄從而積累財產(chǎn);退休后我們開始靠這些資產(chǎn)為生,因此,退休后一直到死,我們進行的都是負儲蓄。下面這張圖很好的說明了消費,儲蓄和負儲蓄的生命周期模式。
消費計劃的制定,簡單表述就是在高收入時期儲蓄而在低收入時期負儲蓄,以實現(xiàn)平滑的或者均勻的消費跨時期配置。更具有普通意義的是,生命周期理論預測人們在他們的收入相對于終身平均收入較高時儲蓄較多,而在其收入相對于終身平均收入較低時進行負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