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縱觀全文,第①段內(nèi)容似乎和下文“描花”這件事關系不大。你認為第①段能否去掉,為什么? (3分)
示例一能。第①段中有關四季的內(nèi)容和文章主要內(nèi)容“描花”關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簡潔,內(nèi)容更集中。因此可以刪去。
示例二不能。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為下文“出不了門,一家人要圍在一起”作了鋪墊。所以不能去14.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3分)
、偎齻兠磕甓荚谶@個季節(jié)里做這個,這肯定是她們最高興的時候。
、谖野l(fā)現(xiàn)父親也很高興,他讓她們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攬下來。
、倌赣H和外祖母可以做她們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們很高興。
②父親看到母親和外祖母高興,他就很高興;他能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興。
15.通讀全文,簡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分)
外祖母是一個和藹可親、寬容厚道、心靈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16.分析本文標題的作用。 (4分)
是17.閱讀以下兩則材料,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幸福的認識。 (3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瑣碎之事連綴而成的,這根線上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紐扣。
材料二:據(jù)調(diào)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上網(wǎng)、玩手機上。
文章寫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細節(jié)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為這些人沉浸在無聊的虛擬的小世界里,缺少與家人的交流與分享。綜上所述,我認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刻,高興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擔。
【考點】散文閱讀綜合;字詞的含義;文章題目分析;文章句段分析;文章人物形象;閱讀開放性問題.
【分析】本文是一篇寓情于事的散文,看似平淡無奇,卻飽含真情,所以讀此文時,一定要仔細認真,從平實無華的字詞里讀出真情,讀出主題.
(1)本題考查某一語段能否刪去這一考點,本段文字可從肯定和否定兩個角度來回答,但都要答出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2)本題考查關鍵詞語與主題的聯(lián)系,本文的主題是通過描花表現(xiàn)全家在貧瘠物質(zhì)生活的下卻積極尋求豐富的精神生活.所以理解關鍵詞語是,要聯(lián)系這一主題,文章人物的高興更多的來源于精神生活和為他人的付出.
(3)該題考查人物性格特點的概括能力,一定要聯(lián)系文章情節(jié)來概括,不要漏掉任何一個特點.
(4)本題考查文章標題的作用,一般從這幾個方面回答:概括了文章主要內(nèi)容;暗示某一主題;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等.
(5)本題考查材料分析綜合能力,答該題時,要注意使用對比手法,并聯(lián)系文章主題,還要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來組織答案.
【解答】答案:
(1)示例一能.第①段中有關四季的內(nèi)容和文章主要內(nèi)容“描花”關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簡潔,內(nèi)容更集中.因此可以刪去.
示例二不能.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為下文“出不了門,一家人要圍在一起”作了鋪墊.所以不能去掉.
(2)①母親和外祖母可以做她們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們很高興.
②父親看到母親和外祖母高興,他就很高興;他能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興.
(3)外祖母是一個和藹可親、寬容厚道、心靈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4)是行文的線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內(nèi)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諧、幸福的生活;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5)文章寫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細節(jié)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為這些人沉浸在無聊的虛擬的小世界里,缺少與家人的交流與分享.綜上所述,我認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刻,高興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擔.
【點評】本文是一篇看似平淡無奇,卻飽含真情的散文,主題就蘊含在平實的文字之中,本閱分別考查了某一語段能否刪去、關鍵詞語與主題的聯(lián)系、人物性格特點的概括能力、文章標題的作用、材料分析綜合能力.只要理解了文章的主題,這些題目都很好解答.
(四)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題。(11分)
人,要有五識
①人要有“知識”,這是毫無疑問的,知識來自于我們所受的教育,以及現(xiàn)實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
、诜e累了一定書本與現(xiàn)實中得來的知識,你就應該擁有一定的“常識”了。一個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構成與DNA的結(jié)構圖這樣的知識,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惡與美丑這些常識。
、垡粋人只有在獲得了一定的“知識”,也不拒絕“常識”時,才能更上一層樓,成為一名有“見識”的人。這見識就是你自己看問題的觀點,你的思想與世界觀了。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識有限,連基本常識也分不清,一見面就想發(fā)表一通“高見”,顯得他很有“見識”,弄得你不聽也不是,聽也不是。當然,更讓人難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識的學者,卻一點“見識”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