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執(zhí)業(yè)藥師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藥師 >> 執(zhí)業(yè)中藥師 >> 模擬試題 >> 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 >> 2017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題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十一)

2017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題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十一) _第3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7年06月23日 ]  【

  二、B型題,配伍選擇題

  (41~42題共用備選答案)

  A.肝與腎

  B.脾與腎

  C.脾與肝

  D.心與腎

  E.心與脾

  41.與“水火既濟”生理功能相關的兩臟是

  42.與“水不涵木”病理變化相關的兩臟是

  答案:41.D、42.A

  解析:心與腎在生理上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心陰心陽與腎陰腎陽之間的依存關系;心血與腎精之間的依存關系。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必須下降于腎,助腎陽以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助心陰以使心陽不亢。古人稱這種關系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為心腎兩臟本身陰陽動態(tài)平衡的重要條件。肝腎之間關系主要表現(xiàn)于肝腎的精血、陰陽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協(xié)調(diào)平衡等方面,稱之為“精血同源”或“肝腎同源”。如腎陰不足常可引起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導致肝陽上亢,則稱之為“水不涵木”。

  (43~50題共用備選答案)

  A.心

  B.脾

  C.腎

  D.肝

  E.肺

  43.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是

  44.稱為“水之上源”的是

  45.稱為“封藏之本”的是

  46.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是

  47.為“臟腑陰陽之本”的是

  48.稱為“嬌臟”的是

  49稱為“剛臟”的是

  50.稱為“華蓋”的是

  答案:43.A、44.E、45.C、46.B、47.C、48.E、49.D、50.E

  解析: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脈,被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主行水,所謂“肺為水之上源”。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又稱“嬌臟”。腎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所以,腎為“封藏之本”“先天之本”“陰陽之本”。機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51~54題共用備選答案)

  A.痰多易咯

  B.風寒表證

  C.寒飲內(nèi)停

  D.風熱表證

  E.干燥少津

  51.風寒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見

  52.風熱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見

  53.燥邪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見

  54.痰濁阻肺一般以咳嗽兼見

  答案:51.B、52.D、53.E、54.A

  解析:咳嗽的辨證論治。風寒犯肺證: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聲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惡寒,或有發(fā)熱,無汗,或兼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散風寒,宣肺解表。選用杏蘇散加減。中成藥可用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漿、杏蘇止咳糖漿。風熱犯肺證: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氣粗,咯痰黏稠,色白或黃,咽痛,聲音嘶啞,或兼發(fā)熱,微惡風,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清熱。選用桑菊飲加減。中成藥可用蛇膽川貝枇杷膏、牛黃蛇膽川貝散、急支糖漿。燥邪傷肺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并見鼻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宜辛涼清潤。選用桑杏湯加減。中成藥可用二母寧嗽丸、蜜煉川貝枇杷露。痰熱壅肺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氣粗,痰多黃稠,煩熱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化痰肅肺。選用清金化痰湯加減。中成藥可用清氣化痰丸、復方鮮竹瀝液、蛇膽川貝液。肺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煩熱,顴紅,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潤肺,止咳化痰。選用百合固金湯加減。中成藥可用養(yǎng)陰清肺丸、參貝北瓜膏。

  (55~57題共用備選答案)

  A.心火熾盛

  B.肝氣郁結

  C.陰血虧虛

  D.心脾兩虛

  E.心腎不交

  55.癥見心煩不寐,小便短赤,證屬

  56.癥見不寐多夢,急躁易怒,證屬

  57.癥見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食少便溏,證屬

  答案:55.A、56.C、57.D

  解析:不寐的辨證論治。心火熾盛證:臨床表現(xiàn)為不寐,心煩,口干,舌燥,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白,脈數(shù)有力或細數(shù)。治宜清心瀉火。選用朱砂安神丸加減。中成藥可用朱砂安神丸;如兼心肝火旺者,可選瀉肝安神丸。肝氣郁結證:臨床表現(xiàn)為不寐,情志變化則加重,平時情志抑郁,脅肋脹痛,噯氣時作,或胸悶喜太息。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中成藥可用解郁安神顆粒、逍遙丸。陰血虧虛證:臨床表現(xiàn)為不寐,健忘,心悸怔忡,虛煩不安,甚則盜汗、夢遺等。舌偏淡,苔薄少,脈細或細數(shù)。治宜滋陰養(yǎng)血。選用天王補心丹加減。中成藥可用天王補心丸、養(yǎng)血安神丸。心脾兩虛證:臨床表現(xiàn)為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治宜健脾養(yǎng)心。選用歸脾湯加減。中成藥可用歸脾丸、柏子養(yǎng)心丸。

  (58~61題共用備選答案)

  A.保和丸

  B.葛根芩連湯

  C.參苓白術散

  D.四神丸

  E.大承氣湯

  58.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治宜

  59.泄瀉腹痛,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

  60.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物,則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

  61.黎明之前,腹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腹部喜溫,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

  答案:58.A、59.B、60.C、61.D

  解析:泄瀉的辨證論治。食傷腸胃證: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選用保和丸加減。中成藥可用保和丸、加味保和丸、開胃健脾丸。濕熱內(nèi)蘊證:臨床表現(xiàn)為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利濕。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中成藥可用復方黃連素片、香連丸。脾胃氣虛: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時溏時瀉,水古不化,遷延反復,食少,食后脘悶不適,稍進油膩之物,則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健脾益氣,化濕止瀉。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中成藥可用參苓白術散、健脾丸、香砂六君丸。脾腎陽虛:臨床表現(xiàn)為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腹部喜溫,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腎健脾,固澀止瀉。選用四神丸加減。中成藥可用四神丸、澀腸止瀉散、固本益腸丸、固腸止瀉丸。

  (62~64題共用備選答案)

  A.不換金正氣散

  B.異功散

  C.養(yǎng)胃增液湯

  D.枳實導滯丸

  E.麻仁丸

  62.小兒厭食,噯氣泛惡,胸悶脘痞,大便不調(diào),面色少華,舌苔薄白或薄膩。治宜

  63.小兒厭食,食而不化,面色萎黃,神倦多汗,大便偏稀,面色少華,肢倦乏力,苔薄白,脈無力。治宜

  64.小兒厭食,口干多飲,皮失潤澤,大便偏干,手足心熱。舌偏紅少津,苔少,花剝,脈細數(shù)。治宜

  答案:62.A、63.B、64.C

  解析:小兒厭食的辨證論治。脾運失健證:臨床表現(xiàn)為納呆,食無味,或拒食,形體尚可,常伴噯氣泛惡,胸悶脘痞,大便不調(diào),面色少華。舌苔薄白或薄膩。治宜調(diào)和脾胃,運脾開胃。選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中成藥可用枳術丸、健兒消食口服液、健脾消食丸。脾胃氣虛證:臨床表現(xiàn)為不思進食,食而不化,面色萎黃,神倦多汗,大便偏稀,面色少華,形體偏瘦。苔薄白,脈無力。治宜健脾益氣,佐以助運。選用異功散加減,中成藥可用參苓白術散、小兒消食片。胃陰不足證:臨床表現(xiàn)為口干多飲,納呆食少,皮失潤澤,大便偏干,小便短黃,甚或煩躁少寐,手足心熱。舌偏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治宜養(yǎng)胃育陰,佐以助運。選用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中成藥可用龍牡壯骨沖劑。

  (65~68題共用備選答案)

  A.蚤休

  B.莎草根

  C.大腹子

  D.坤草子

  E.鼠黏子

  65.香附的別名是

  66.檳榔的別名是

  67.重樓的別名是

  68.茺蔚子的別名是

  答案:65.B、66.C、67.A、68.D

  解析:記憶性知識點,常用的中藥正名與相關別名。

  (69~72題共用備選答案)

  A.麻黃

  B.蘆薈

  C.白果

  D.何首烏

  E.千金子

  69.易霉變的飲片是

  70.易泛油的飲片是

  71.易變色的飲片是

  72.易軟化的飲片是

  答案:69.C、70.E、71.A、72.B

  解析:易霉變的飲片是白果、枸杞等。易泛油的飲片是千金子、核桃仁等。易變色的飲片是麻黃、玫瑰花等。易軟化的飲片是蘆薈、松香等。易生蟲的飲片是何首烏、白芷等。

  (73~76題共用備選答案)

  A.烏梅丸與阿司匹林

  B.麻仁丸與利福平

  C.痧氣散與慶大霉素

  D.四逆湯與地高辛

  E.蛤蚧定喘丸與異煙肼

  73.影響藥物吸收的中西藥聯(lián)用是

  74.影響藥物分布的中西藥聯(lián)用是

  75.影響藥物代謝的中西藥聯(lián)用是

  76.影響藥物排泄的中西藥聯(lián)用是

  答案:73.B、74.C、75.E、76.A

  解析:影響吸收:含鞣質(zhì)較多的中藥有大黃、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故中成藥牛黃解毒片(丸)、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與口服的紅霉素、士的寧、利福平等同用,因為鞣質(zhì)具有吸附作用,使這些西藥透過生物膜的吸收量減少。影響分布:堿性中藥如硼砂、紅靈散、女金丹、痧氣散等,能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排泄減少,吸收增加,血藥濃度上升,藥效增加20~80倍,同時增加腦組織中的藥物濃度,使耳毒性增加,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耳聾。影響代謝:單胺氧化酶抑制藥呋喃唑酮、異煙肼、丙卡巴肼、司來吉蘭等通過抑制體內(nèi)單胺氧化酶的活性,此時若口服含有麻黃堿成分的中成藥如大活絡丸、千柏鼻炎片、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所含麻黃堿可隨血液循環(huán)至全身組織,促進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大量釋放,引起頭痛、惡心、呼吸困難、心律不齊、運動失調(diào)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出現(xiàn)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影響排泄: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如烏梅、山茱萸、陳皮、木瓜、川芎、青皮、山楂、女貞子等與磺胺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利福平、阿司匹林等酸性藥物合用時,因尿液酸化,可使磺胺類和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的溶解性降低,增加磺胺類藥物的腎毒性,導致尿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或血尿;增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的肝毒性,甚至可引起聽覺障礙;可使利福平和阿司匹林的排泄減少,加重腎臟的毒副作用。

  (77~80題共用備選答案)

  A.山藥丸

  B.木瓜丸

  C.六味地黃丸

  D.蘇合香丸

  E.牛黃解毒丸

  77.內(nèi)含朱砂的中成藥是

  78.內(nèi)含雄黃的中成藥是

  79.內(nèi)含馬錢子的中成藥是

  80.內(nèi)含烏頭類藥物的中成藥是

  答案:77.D、78.E、79.A、80.B

  解析:含烏頭類藥物的中成藥:追風丸、活絡丸、追風透骨丸、小活絡丸、三七傷藥片、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木瓜丸、小金丸、風濕骨痛膠囊、祛風止痛片、祛風舒筋丸、正天丸、右歸丸等。含馬錢子的中成藥:九分散、山藥丸、舒筋丸、疏風定痛丸、傷科七味片等。含蟾酥的中成藥:六神丸、六應丸、喉癥丸、梅花點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含雄黃的中成藥:牛黃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癥丸、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牛黃鎮(zhèn)驚丸、牛黃抱龍丸、牛黃至寶丸、追風丸、牛黃醒消丸、紫金錠(散)、三品等。含朱砂、輕粉、紅粉的中成藥:牛黃清心丸、牛黃抱龍丸、抱龍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丸、安神補腦丸、蘇合香丸、人參再造丸、安宮牛黃丸、牛黃千金散、牛黃鎮(zhèn)驚丸、紫雪、梅花點舌丸、紫金錠(散)、磁朱丸、更衣丸、復方蘆薈膠囊。

責編:duoduo

報名通關必備

  • 姓名
  • 電話
  • 郵箱
  • 模擬試題
  • 歷年真題
  • 焚題庫
在線題庫
  • 醫(yī)藥考試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職業(yè)資格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
茌平县| 城固县| 广饶县| 都兰县| 莱州市| 汉源县| 永胜县| 宁安市| 重庆市| 中阳县| 盱眙县| 岫岩| 固镇县| 许昌县| 井研县| 忻城县| 新河县| 庄浪县| 孟连| 固镇县| 措美县| 兴化市| 基隆市| 平邑县| 呼玛县| 屏山县| 南召县| 沁水县| 长兴县| 拉萨市| 怀安县| 成武县| 车险| 龙井市| 汉川市| 伊通| 明溪县| 嘉荫县| 嘉黎县| 阿合奇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