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梳理1
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專題一 教育與教育學
◆考點 1:“教育”一詞的由來:“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
◆考點 2:教育的概念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稱之為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活動。
◆考點 3:學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導)2.受教育者(主體) 3.教育影響(中介)--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
◆考點 4: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1)教育是以人的培養(yǎng)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2)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會屬性
(1)永恒性(2)歷史性(3)相對獨立性
※巧記:“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夢(孟)”
◆考點 5: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
(1) 無等級性;
(2) 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洽在一起----緊密集合;
(3) 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2)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3)表現出道統(tǒng)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fā)展。
◆考點 6:20 世紀以后的教育
1.20 世紀以后教育的新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現代化。
※巧記:“全民多現終”
2.現代教育發(fā)展趨勢
第一,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第二,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fā)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第五,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3.教育各時期發(fā)展特點
時期 |
特點 |
原始社會的教育 |
無等級性;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教法單一 |
古代社會的教育 |
階級性和等級性;與生產勞動相分離;道統(tǒng)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
現代社會的教育 |
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班級授課制 |
20世紀以后的教育 |
終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現代化 |
◆考點 7:教育學的概念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1)根本任務:揭示教育規(guī)律;(2)內在動力:教育問題;(3)屬于基礎學科
◆考點 8:教育學的萌芽 ★
1.萌芽階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A.中國
(1)《學記》樂正克——中國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
觀點: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闡釋了啟發(fā)式教學
“學不躐等”:教學要循序漸進
(2)孔子——《論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B.西方
(1)蘇格拉底:“產婆術”(問答法,啟發(fā)性原則)
(2)柏拉圖:《理想國》,寓學習于游戲
(3)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
(4)昆體良:《論演說家教育》(也叫《雄辯術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學專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學法的書
◆考點 9: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 ★
人物 |
著作 |
教育觀點 |
培根 |
《新工具》 |
1. 科學歸納法 2. 首次指出“教育學”應獨立 |
夸美紐斯 (“教育學之父”) |
《大教學論》 |
1.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 2. 教學制度:班級授課制; 3. 教學思想:“泛智教育” |
康德 (赫爾巴特的老師) |
《康德論教育》 |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 最早在大學講授教育。 |
盧梭 |
《愛彌兒》 |
浪漫主義自然教育 |
洛克 |
《教育漫話》 |
1.“白板說”;2.“紳士教育” |
裴斯泰洛齊 |
《林哈德與葛篤德》 |
“教育心理學化” |
赫爾巴特 (“科學教育學之父”) |
《普通教育學》 |
1. 倫理學和心理學; 2. 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3. 四階段:清楚、聯想、系統(tǒng)和方法; 4. 教育性教學原則(德育); |
杜威 |
《民主主義與教育》 |
1. 新三中心: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2.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3. 學校即社會; 4. 從做中學; |
斯賓塞 |
《教育論》 |
1. 教育預備說; 2. 科學知識最有價值; |
※巧記:
1.“培根首提出,紐斯來實現,巴特再規(guī)范”;
2. “級智夸大獨立”( 夸美紐斯):級:班級授課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學論》;獨立: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
3.“五四三民,巴普傳教,倫心科規(guī)”(赫爾巴特):五四:五段四階教學法;三:三中心;民:培養(yǎng)公民;普:普通教育學;傳:傳統(tǒng)教育學之父(現代:杜威);教:教育性教學原則;倫心:倫理學心理學;科:科學教育學之父;規(guī):規(guī)范。
4.“杜子疼—三中—主四即—進五步—實用”(杜威):三中:三中心;主:民主主義教育;四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學校即社會;進:進步教育學(和赫爾巴特相比);五步:五步教學法;實用:實用主義。
◆考點 10: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1)馬卡連柯:《教育詩》:集體主義教育;
(2)克魯普斯卡婭(列寧的老婆):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
(3)凱洛夫《教育學》: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對我國建國后的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楊賢江《新教育大綱》: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考點 13:現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1)贊科夫:發(fā)展性教學理論;(2)布魯納:結構主義學說和發(fā)現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學理論;(4)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教育理論;(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巧記:
木(姆)有掌握,哪(納)來結構,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贊發(fā)展,真可謂全面和諧斯基。
專題二 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
◆考點 1: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劃分——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現的形式劃分——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考點 2:教育與人口發(fā)展的關系
(一)人口對教育的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與教育投入
2.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的結構
3.人口質量影響教育的質量
4.人口流動對教育提出挑戰(zhàn)
(二)教育對人口的作用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數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質;3.教育可以優(yōu)化人口結構;4.教育可以促進人口合理流動。
◆考點 3: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定
(2)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2)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
補充:
(1)人力資本理論----提出者:舒爾茨
觀點:舒爾茨認為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大于物力資本投資。
(2)社會化理論----提出者:鮑爾斯和金蒂斯
觀點:學校教育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會化功能”。
◆考點 4: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4)政治經濟制度影響部分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3)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考點 5: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1.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制約作用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3)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考點 6:學校文化
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
專題三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
◆考點 1:人的發(fā)展概念
人的發(fā)展是指個體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的身心有規(guī)律的、連續(xù)變化的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fā)展。
◆考點 2: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
1.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教育啟示: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不陵節(jié)而施”,適應最近發(fā)展區(qū))
2.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教育啟示:不同階段不同質,不能搞“一刀切”)
3.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啟示:不同時期不同速,抓關鍵期)
4.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教育啟示:揚長避短)
5.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啟示:因材施教)
◆考點 3: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
1.內發(fā)論——內在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爾遜、格塞爾、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高爾登(“優(yōu)生學”)。
2.外鑠論——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惡”)、洛克(“白板說”)、華生(“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yǎng) 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斯金納。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人的發(fā)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考點 4: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因素
內部因素
遺傳——可能性(物質前提)
個體主觀能動性——決定性因素
外部因素
環(huán)境——現實
學校教育——主導作用 ★
1. 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為什么)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 【概念】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tǒng)和深刻。
2.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fā)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guī)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
專題四 教育制度
◆考點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 廣義:指國民教育制度
2. 狹義: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的興致、人物、目的、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銜接關系。
它處于國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
◆考點 2:學制在形式上的發(fā)展
1.前制度化教育——實體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規(guī)教育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考點 3:西方現代學制的類型
1.雙軌制——英國;2.單軌制——美國;3.分支制——前蘇聯
發(fā)展趨勢:雙軌學制在向分支性學制和單軌學制方向發(fā)展。
◆考點 4: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學制名稱 |
頒布時間 |
特點 |
地位 |
壬寅學制 |
1902 |
只頒布沒有實施 |
首次頒布 |
癸卯學制 |
1903 |
規(guī)定男女不許同校 |
首次實施 |
壬子癸丑學制 |
1912-1913 |
第一次規(guī)定男女同校 |
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
壬戌學制 |
1922 |
以美國學制為藍本 |
沿用至解放初期 |
※巧記:壬頒布,癸執(zhí)行,長期戌美國
◆考點 5: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和發(fā)展
1.從形態(tài)上看,我國現行學制是從單軌制發(fā)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針: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地位)、育人為本(根本要求)、改革創(chuàng)新(強大動力)、促進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質量(核心任務)。
◆考點 6:義務教育制度
1.概念:義務教育是依據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 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2.特點: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
3.產生:始于近代,發(fā)源于德國。
4.我國的發(fā)展:義務教育法,1986年頒布,2006年修訂。
學制年限:多種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貫制”
專題五 教育目的
◆考點 1:教育目的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考點 2:教育目的的有關理論
1.社會本位論
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涂爾干
觀點:社會價值;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巧記:
有位公民撥(柏拉圖)打恐(孔德)嚇(赫爾巴特)電話,涂(涂爾干)害社會
2.個人本位論
代表人物:盧梭、羅杰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觀點:個人價值;培養(yǎng)“自然人”。
※巧記:
有一個人,一路(福祿貝爾)啰(羅杰斯)嗦(盧梭),自然無人陪(裴斯泰洛齊)
3.能力本位論(能力培養(yǎng))
4.知識本位論(傳授)
5.宗教本位論
6.教育無目的論(杜威——“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論
◆考點 3: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內容:
(1)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fā)展的人;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
◆考點 4: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構成
1.德育——靈魂與統(tǒng)帥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體育——物質基礎
4.美育——動力作用
5.勞動技術教育——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專題六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考點 1: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
教育科學研究就是以教育現象或問題為對象,運用各種科學方法,遵循科學的認識過程,根據對收集到的事實材料的分析,對假設或理論進行檢驗,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活動。
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科學自身發(fā)展的基本途徑。
◆考點 2: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類:
(1)自然情境下的觀察和實驗室中的觀察;(2)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3)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
(4)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二)調查法——問卷、訪談、作品分析、測量
分類:
(1)按調查對象的選擇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2)依據調查內容,可以分為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fā)展調查和預測調查;
(3)依據調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將調查分為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量調查和調查表法
(三)歷史法
歷史法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tǒng)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步驟:收集資料、史料的鑒別和史料的分析。
(四)實驗法
分類:
(1)根據實驗進行的場所,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2)根據實驗的目的可以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
(3)根據同一實驗中自變量因素的多少,可分為單因素實驗和多因素實驗
(五)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
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 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第二章 中學課程
專題七 中學課程
◆考點 1:課程的概念
廣義的課程: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考點 2:課程的分類
分類標準 |
課程 |
課程特點 |
組織方式 |
分科課程 (赫爾巴特、斯賓塞) |
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 |
綜合課程 |
學科整合,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tǒng)一性和內在聯系。 | |
活動課程 (杜威) |
又稱經驗課程,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一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 |
實施要求 |
必修課程 |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共性。 |
選修課程 |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 |
設計開發(fā)主體 |
國家課程 |
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確保所有國民的共同基本素質。 |
地方課程 |
滿足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 |
校本課程 |
學校教師主導開發(fā),家長、學生、社會參與。 | |
呈現方式 |
顯性課程 |
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
隱性課程 |
亦稱潛在課程、自發(fā)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
◆考點 3:課程理論流派
課程理論 |
代表人物 |
基本觀點 |
學科中心課程論 |
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 |
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與不同學科對應設置#FormatImgID_0#課程,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科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從而形成學生的知識結構。 |
活動中心課程論 (經驗課程) |
杜威、克伯屈 |
第一,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第二,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第三,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fā)揮協助作用。 |
社會中心課程論 |
布拉梅爾德、金蒂斯、布厄迪 |
認為教育學校應該致力于社會的改造而不是個人的發(fā)展。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強調課程建設要關注社會焦點問題。 |
◆考點 4:制約課程開發(fā)的因素
制約課程的三大因素:
1.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fā)展水平對課程開發(fā)的影響
3.學科特征影響課程的編制
◆考點 5:課程目標的內涵
廣義上的課程目標:即教育意圖=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教學目的+教學目標。
狹義上的課程目標:主要指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教學目的+教學目標。
◆考點 6:課程目標的特征:整體性、階段性、持續(xù)性、層次性、遞進性、時間性。
◆考點 7:課程內容
(一)課程計劃——指向學校
課程計劃的組成:課程設置(首要問題)、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二)課程標準——指向學科
1. 課程標準的結構:前言、課程目標(核心部分)、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
(三)教材——指向教師
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
教材的編寫:
(1)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書結構:重復出現
三者關系:課程計劃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
◆考點 8:課程評價
1.目標評價模式——泰勒【以目標為中心】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2)主張評價除了要關注預期的結果之外,還應關注非預期的結果。
(3)評價的指向不應該只是課程計劃滿足目標的程度,而且更應該考慮課程計劃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3.CIPP評價模式
4.CES評價模式
◆考點 9: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維目標觀、綜合課程觀、內容聯系觀、學習方式觀、發(fā)展評價觀、校本發(fā)展觀。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第三章 中學教學
專題八 教學
◆考點 1:教學的內涵
1.教學的含義
教學是指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地位: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學與教育的關系——部分與整體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3.教學與智育的關系
智育不僅可通過教學實現;教學是智育的途徑之一。
◆考點 2:形勢教育與實質教育
1.形勢教育(17世紀)——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齊
主張: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理論基礎:官能心理學
2.實質教育(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斯賓塞
主張:傳授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理論基礎:聯想主義心理學
◆考點 3: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務)。(其他略)
◆考點 4:教學的意義——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其他略)
◆考點 5:教學過程的概念——教學過程是一種認知過程
◆考點 6: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tǒng)一;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3.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tǒng)一;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
◆考點 7: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fā)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中心環(huán)節(jié));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考點 8: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
(一)備課——教好課的前提
(二)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三)課外作業(yè)的布置與反饋
(四)課外輔導——個別輔導、小組輔導和集體輔導
(五)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價
方法:測驗法、觀察法、調查法、自我評價法。
質量指標:信度、效度、難度和區(qū)分度
◆考點 9:教學原則 ★
1. 啟發(fā)性教學原則-——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tǒng)一
2.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鄉(xiāng)土教材)——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tǒng)一
3.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
4. 循序漸進教學原則——順序性
5. 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階段性
6. 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個別差異性
7.直觀性教學原則(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
8. 鞏固性教學原則
著作 |
教育思想 | |
《學記》 |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啟發(fā)性原則 |
“君子之教,喻也! | ||
“學不躐等。” |
循序漸進原則 | |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 ||
“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 | ||
《論語》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啟發(fā)性原則 |
初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職稱經濟師注冊會計師證券從業(yè)銀行從業(yè)會計實操統(tǒng)計師審計師高級會計師基金從業(yè)資格稅務師資產評估師國際內審師ACCA/CAT價格鑒證師統(tǒng)計資格從業(yè)
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消防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土建職稱公路檢測工程師建筑八大員注冊建筑師二級造價師監(jiān)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 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結構工程師巖土工程師安全工程師設備監(jiān)理師環(huán)境影響評價土地登記代理公路造價師公路監(jiān)理師化工工程師暖通工程師給排水工程師計量工程師
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衛(wèi)生資格考試衛(wèi)生高級職稱護士資格證初級護師主管護師住院醫(yī)師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助理醫(yī)師中西醫(yī)醫(yī)師中西醫(yī)助理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助理醫(yī)師公共衛(wèi)生醫(yī)師公衛(wèi)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內科主治醫(yī)師外科主治醫(yī)師中醫(yī)內科主治兒科主治醫(yī)師婦產科醫(yī)師西藥士/師中藥士/師臨床檢驗技師臨床醫(yī)學理論中醫(y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