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練習及答案(6)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現(xiàn)在世界上漢文化正熱,但是西方人普遍認為漢語難學,包括華人后代。尤其語法這塊,目前的漢語語法實際上是通過西學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來描述的,沒有一個本質貼切的原理可以指導實踐。這些都促使我們去深入思考:漢語有沒有自己土生土長的語法?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是什么樣的關系?
孟昭連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語論》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個過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語的簡單記錄,更從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辭”說清了文言文區(qū)別于口語的具體方式,也就為我們解構文言、讀懂古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爸跽咭卜强谡Z”結論雖小,但折射了語言、文字、文學、歷史文明等方方面面,書中詳盡的考證展示了獨到的見解和合理的推論,雖有個別值得商榷之處,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書中闡述的主線之一是傳統(tǒng)文字“意內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為具體體現(xiàn)的“之乎者也”之類“辭”的運用。語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達“意”,但是文字和語言特點不同,有很多場景下的對話不僅僅有吐字發(fā)音,更有聲音的長短徐疾、停頓等以體現(xiàn)出的當事人心態(tài)、話外之音、邏輯意向,等等,文字記錄時不僅要記下具體聲音所對應的字,還要加進去“辭”來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辭”,是口語中沒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文言區(qū)別于口語的理念在“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的西方語言學觀點沖擊下漸漸模糊,尤其是《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虛實字分類,顛覆了人們對傳統(tǒng)文字的認識,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中。孟教授在書中詳盡剖析了馬氏對后人的誤導。
孟教授還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古代文章、文法這么發(fā)達,為什么沒有產(chǎn)生像西方那樣發(fā)達的語法學?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今的漢語語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補古人的空白?這是發(fā)人深思的問題,其回答促使我們更好地審視語言實踐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漢語的淵源、發(fā)現(xiàn)漢語本質,甚至漢語應該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這本書破開了“西學中用”造成的百年誤區(qū),剝離著西學強加給漢語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們去哪里尋找華文的根?去哪里尋找漢語的本質?孟教授給我們做了示范,那就是,在傳統(tǒng)語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學中找,這一切巨大的財富,是漢語乃至華夏文化回歸的希望所在。
(摘編自子明《跳出西學框框回歸漢語本質——評孟昭連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西學框架并結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當下漢語語法,不是土生土長出來的,因為缺少本質貼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導實踐。
B.“之乎者也非口語論”結論雖小,但涉獵極廣,全書既有獨到見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導實踐,提供途徑,值得全面學習。
C.與“語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記下應有的字外,還要加上各種“辭”,以彌補文字因脫離具體場景對話而導致的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發(fā)達,也未必能使語法學很發(fā)達,孟昭連教授對此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語言實踐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從“漢文化”這一熱點現(xiàn)象引出評論的著作,評論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書推送給讀者。
B.文章重點評論了《之乎者也非口語論》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主要觀點和文化意義,內容精要,層次清晰。
C.文章提到《馬氏文通》,彰顯了《之乎者也非口語論》一書的傳統(tǒng)漢語研究立場,突出該書見解的獨到。
D.本文在摘引原書許多觀點外,作者還加入很多自己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書評的思想性和學術性。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了把文章寫好,中國古人在書面表達中應該很講究修“辭”,而一般的口語表達,則不講究修“辭”。
B.《馬氏文通》應該是在“西學中用”背景下,誕生的一部關于漢語語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學術價值。
C.在孟昭連教授看來,現(xiàn)今的漢語語法研究,其實并沒有填補古人的空白,是西學強加給漢語的框框。
D.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各階段的教育應該加大文言文經(jīng)典篇目學習,積極傳播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老 鍋 劉學剛
①一口老鍋,是故鄉(xiāng)閱歷深厚的眼睛。灶臺熏染成鍋底一樣的顏色,它依然黑亮如初。
、诟赣H常常說,一口鍋,一只腳踏進去,拿東西敲打鍋沿,那腳底麻麻的,便是好鍋,F(xiàn)在想來,老鍋莫非是故鄉(xiāng)的根?鍋在灶臺上一蹲,整個村莊便不再遷徙而從此敦實沉穩(wěn)。
、坼伒亩橇亢艽,鍋是見過大世面的。在鍋眼里,你不過是一粒谷子。傳說鍋早年熱血沸騰氣可吞天,就在他飄飄欲仙之時,突然被拋進一個冰冷的模具里,極像一臉喜氣的鄉(xiāng)親,準備迎娶小麥做新娘時,卻迎來了一場連陰雨。大喜大悲過,大熱大冷著,一口老鍋的經(jīng)歷,肯定會讓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人吃驚。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鍋里一煮,就化開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鍋里一放,就綿軟了。在歲月中游走的一口鍋,看起來更像一個月下荷鋤歸的莊稼漢,臉色黝黑黝黑的,寬闊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
、芪覀兪且恍┛湛盏拇执赏,除了一次次讓鍋底朝天,我們不知道還干了些啥事。我們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饃,卻用心理解不了一口老鍋。如同吵著鬧著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繽紛搶了眼,馨香奪了魄,誰會駐足過冬的鐵褐色枝條?然而,鍋并不在乎這些。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鍋底一把火,鍋上一塊肥肉片,便褪盡鐵銹煥發(fā)了青春。說來就這么簡單,鍋最怕清閑,煙熏火燎著,最持久耐用!伴e著,能閑出一身的病來!”年事已高極少稼穡的父親昨天還這樣說過。
、菀惶幷,可以沒有五禽六畜,可以沒有五顏六色,但不能沒有一口鍋。有口鍋往灶上一放,生活就開始了。鍋底的灰燼越積越厚,屋頂?shù)拇稛熢斤h越高。在灰燼和炊煙之間,一口鍋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觀地表達著生活的圓滿。毀掉宅子的辦法只有一個,當掀去老鍋的時候,灶臺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窩,沒了精氣神的宅子一夜變老,說不定哪一陣風就能把它帶走。在故鄉(xiāng),濃煙,不叫做煙,而叫溫暖;熱氣,便也不是氣體,是魂魄。
、尬移珗(zhí)地斷定,無上美味在民間。故鄉(xiāng)的黃昏是靜謐的,一聲悠長的牛哞,使時光變得更加飄忽而緩慢。鍋如佛,端坐在火的蓮花之上,灶里飛出幾顆火星,濺成西天的霞光。院里的雞們總是那么不緊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著的巢口,是深情的眼睛。站在屋檐下的鐮刀,手搭涼棚,眺望田野,鐮把平滑細致,被汗珠打磨得均衡合手,那種形狀叫完美。鄉(xiāng)村此時獨有的氣息,任誰聞過一回也忘不了。刺鼻的牛糞和嗆眼的灶煙相糾纏,干草的味道和熱炕上的餿臭相交織。井里新汲的水,無色也無味,倒在鍋里一燒,就有了一絲絲甘甜。這種氣息不可言傳,它是酵母,揉和著每一個貧瘠的日子,放在鍋里一蒸,便是飽滿燦爛的白面饃饃。這白饃,嚼在口里,全身沒有一處毛孔不熨帖;咽到肚里,就是無邊無際的舒坦。
⑦然而,老鍋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的家園,被種上了茂密的鋼筋水泥。柴火垛越來越少,煤氣灶越來越多。高壓鍋電飯煲們很是矯情,它們志得意滿的神態(tài),讓我們一天天失去味覺,我們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鐵質,說不定哪天就和臭汗一起揮發(fā)得一干二凈。
、嘁豢诶襄,早晨煮熱一輪太陽,晚上燒開一瓢瓢月光。熬冬為夏,蒸春為秋,一口遍嘗世間炎涼的老鍋,是我們一生的念想和依靠。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三段賦予鍋以人的動作和情感,不僅形象地揭示了鍋沉穩(wěn)、樸實等品性,也為后面的情感抒發(fā)奠定了基礎。
B.父親說的“閑著,能閑出一身的病來”這句話,正好反映了鍋怕清閑的特點,同時也暗指年事已高的父親不得不清閑的生活處境。
C.文章用“濺成西天的霞光”來比喻鍋在火中燒時灶臺飛出火星這一情景,生動地寫出了鍋的博大和深沉,表達著生活的圓滿。
D.有鍋在,便有生活在,在強烈的懷念與抒情下,作者表現(xiàn)出了復雜的情感,既有追憶,也有惋惜,但主體情感色彩是明亮的。
5.作者在第六段寫牛的哞叫、雞的刨食、鐮刀等在內容安排上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說明。(5分)
6.如何理解文章結尾“一口遍嘗世間炎涼的老鍋,是我們一生的念想和依靠”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請結合作品談談你的看法。(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朱顯謨生長在上海農村,早早體驗稼穡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艱苦和收獲甚微的悲涼,萌發(fā)了長大后改變農業(yè)落后狀況的念頭,立志當一名科學農民。于是他在大學選擇了土壤肥料專業(yè)。
1940年大學畢業(yè)后,朱顯謨考入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隨指導老師侯光炯開展土壤調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調查工作必須做到“四到一問”,即:走到、摸到、看到、訪問到和最后問一個“為什么”。
朱顯謨凡事都要探個究竟。前蘇聯(lián)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過程與風化過程同時同地進行的理論,曾是指導中國學者進行土壤發(fā)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朱顯謨對它不迷信,而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理論僅適于塊狀巖體上進行的與陸生生物進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階段。
1959年,為了國家建設大西北的需要,朱顯謨毅然告別工作條件優(yōu)越的南京,舉家來到地處西北農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黃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顯謨實地考察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侖,兩度入疆。他積40余年黃土高原土壤科學研究成果和結合群眾的實踐經(jīng)驗,于80年代初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其內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目前,經(jīng)過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等工程,黃土高原基本變綠,黃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億噸減少為3億多噸!敝祜@謨的學生吳普特說。 (摘編自《102歲朱顯謨院士逝世:為“黃河清”奉獻半個多世紀》,2017年10月12日鳳凰網(wǎng))
材料二:
據(jù)黃河志卷一“黃河大事記”所載,把黃河泛濫、決堤的情況統(tǒng)計為:
時期 |
年數(shù) |
泛濫、決堤次數(shù) |
泛濫、決堤均次 |
魏晉南北朝 |
361 |
2 |
每180年一次 |
隋唐五代 |
379 |
8 |
每47.3年一次 |
北宋時期 |
161 |
8 |
約20年一次 |
金元時期 |
241 |
7 |
每34年一次 |
明朝 |
276 |
30 |
約9年一次 |
清朝 |
267 |
84 |
約3年一次 |
民國時期 |
25 |
44 |
每年1.8次 |
(摘編自朱顯謨《再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為落實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qū)”的目標,時任國務院總理親自視察陜北,提出退耕還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給總理上書表達激動之情,也進一步從科研角度為國家宏觀決策提出了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摘編自張晴《朱顯謨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為構建大生態(tài)格局,河南省民權縣提出建設“黃河故道生態(tài)走廊”,當?shù)卣畼嬛鸱里L固沙、涵養(yǎng)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帶生態(tài)屏障,呵護著當?shù)厝罕娚a(chǎn)生活和農田免受風沙的侵襲。還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等生態(tài)工程建設。 (摘編自《黃河故道起綠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報》)
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朱顯謨跟隨侯光炯研究和調查土壤情況,這讓他領悟到了實地研究精神。
B.朱顯謨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學術觀點,源于自己的質疑精神和實踐研究。
C.朱顯謨的學生吳普特說的一番話,印證了朱顯謨的研究成果已見成效。
D.在治理黃河方面,朱顯謨的研究成果某種程度上給國家決策提供了幫助。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朱顯謨提出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不僅是他治理黃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國家解決黃土高原問題的指導思想。
B.根據(jù)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黃河泛濫、決堤的頻率最小,此后各時期黃河泛濫、決堤的頻率越來越快,次數(shù)越來越多。
C.根據(jù)材料,要治理黃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論指導,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舉措,足見地方政府該是治理黃河的最大貢獻者。
D.要走出一條綠色生態(tài)的發(fā)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建立生態(tài)屏障,為百姓生產(chǎn)生活提供免受風沙侵擾的良好環(huán)境。
9.朱顯謨畢生致力于治理黃河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