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對課程計劃本身的評價,稱為( )
A.效果評價 B.內在評價
C.量的評價 D.質的評價
12.按照美國課程理論專家派納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研究的范式正從“課程開發(fā)范式”轉變?yōu)椋?nbsp; )
A.課程解讀范式 B.課程理解范式
C.課程實施范式 D.課程評價范式
13.認知彈性理論的代表是( )
A.斯皮羅 B.維果斯基
C.皮亞杰 D.布魯納
14.“國家課程開發(fā)”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國家(政府)與學校(教師與學生)在課程變革中的( )
A.地位問題 B.權利關系問題
C.義務關系問題 D.利益關系問題
15.情境教學認為測驗不應獨立于問題解決的過程,而應采用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融為一體的評估,稱為( )
A.總結性評價 B.場合驅動評價
C.目標游離評價 D.效果評價
16.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四個構成要素是( )
A.情境、探索、會話和意義建構 B.知識、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
C.情境、探索、知識和意義建構 D.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
17.以下屬于“課程開發(fā)科學化運動”早期代表的是( )
A.多爾 B.麥克尼爾
C.博比特 D.阿普爾
18.確立了“同時誠實地尊重學科本身的邏輯和兒童的心理邏輯”的課程形態(tài)是( )
A.活動課程 B.學術中心課程
C.要素主義課程 D.學科課程
19.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 )
A.康德 B.赫爾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紐斯
20.認為“教育就是從內部將潛在能力展開”的教學觀可簡稱為( )
A.預成說 B.塑造說
C.外爍說 D.預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