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斯密的分工學說
(一)分工的優(yōu)越性: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yè)專而日進;
第二,由一種工種轉到另一種工種,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免除這種損失;
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fā)明,使一個人能作許多人的工作。
(二)分工的缺點:分工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分工使工人常年累月從事單調死板的活動,損壞了工人全面的活動能力和智力的發(fā)展。這既造成不平等,也對人的健康不利。
(三)分工產生的原因:分工是人的交換本性產生的。他認為,人類的利己心產生交換傾向,而交換傾向導致分工。斯密否認分工是由人們頭腦中發(fā)明出來的。這具有一定的客觀意義。但他把分工歸因于人類本性的交換傾向,這是錯誤的,也是顛倒因果的。歷史上,分工先于交換;理論上,分工導致占有制的變化,然后才可能談到交換。
(四)分工發(fā)展的條件:分工產生后,其發(fā)展會受到交換范圍的限制。分工與市場范圍的大小,以及自由貿易的程度聯系在一起。
六、斯密的貨幣學說
斯密的貨幣理論卻代表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
(一)貨幣的性質和起源他認為,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為了克服困難而產生的,是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fā)展逐漸從“許多種類貨物”中分離出來作為“共同衡量標準”或“共同價值標準”的一種貨物。
他認為,貨幣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克服商品物物交換的困難,以及克服物物交換中作為臨時貨幣的商品太多不易記憶和衡量的困難。隨著分工和交換的發(fā)展,物物交換越來越不便,于是有人就逐漸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大家都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二)貨幣的職能貨幣的首要職能是流通手段。當物物交換發(fā)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后,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另一職能——價值尺度。在談到價值尺度時,斯密已觸及到貨幣的本質,看到貨幣具有價值,是充當商品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此外,斯密還談到貨幣的儲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
(三)流通中的貨幣量鑄幣量取決于一國靠鑄幣流通的商品價值。他有時甚至看出了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的貨幣量取決于流通中的商品價值和貨幣流通速度。
(四)關于紙幣的看法紙幣是流通界的新輪子。一是肯定了紙幣代替鑄幣更為方便,同時認識到紙幣的危險性;二是考察了紙幣流通量規(guī)律。
(五)斯密貨幣理論的積極意義和不足之處。
積極意義是:體現貨幣的性質、貨幣對職能的分析、流通中的貨幣量和決定因素和關于紙幣的看法。
局限性是:其論述的矛盾和不科學之處是可意識到的。
上一篇:自考“經濟思想史”筆記串講第五章
下一篇:自考“經濟思想史”筆記串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