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側,將一腳踏于患者左凳邊,使患肢肘部放于抬起的大腿上,然后術者以雙手做一指禪法,在患肩前后相對操作2~3分鐘。
2.答: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側,一手握患肢腕部,使肘關節(jié)微屈,上臂抬高約60°;另一手以拿法手式,將上肢肌肉逐塊拿住后,作一捏一松移動操作?蓪⑸现譃閮、外、后三條線,由上而下依序操作。此法也可兩手分置上肢內外側,同時或交替操作。
3.答:患者取坐位或臥位。術者位于患側,一手拉患肢肘部,另一手以中指或食指羅紋面著力,在掖窩極泉穴作由內向外撥動臂叢神經3~5次。部位選準后,宜用腕力帶動手指輕微彈動,忌用手指粗暴勾拉,以免損傷神經血管。撥動準確時應有觸電感覺放射到手指。
4.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用雙手拇指羅紋面為著力點,先從患者印堂穴密集按壓至神庭穴也可按壓至百會,再用兩手拇指同時從患者兩側魚腰穴密集按壓至頭維穴。反復20~50次。
5.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頭右側,左手掌輕按于患者額部,虎口下方對準印堂穴,并用虎口夾住右手中指末節(jié),中指指峰著力,然后右手中指振動,同時左手緩慢地向前發(fā)際移動。反復3~5遍。
6.答: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其身后,雙手張開,拇指在后抵在其枕骨兩側,余四肢自然屈曲,以雙手食指橈側著力,在太陽穴上回旋抹揉3~5次,再逐漸向上方沿少陽經做弧線推抹。
7.答: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取仰臥位時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取坐位時位于患者后方。術者五指分開五指指腹著力,單手或雙手從患者前發(fā)際向后拿至后枕部5~8遍。適應癥:頭痛、頭脹、失眠等。
8.答:患者取坐位或臥位,術者掌心向下四指屈曲略分開插入患者發(fā)中,以指間隙夾住發(fā)根后向上提拉2次,不可過于用力。在兩顳部操作時用力要小一些。
適應癥:頭痛、頭昏、失眠、頭麻等。
9.答: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取仰臥位時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取坐位時位于患者后方,用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大拇指指腹或大魚際著力,從翳風穴向下推向缺盆穴,反復10~20遍。
10.答: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術者立于前面或坐于頭上方。用雙手拇指橈側面或食、中、環(huán)、小指四指指腹著力,從患者兩鬢開始沿顳部少陽經向枕后推。反復20~30次。
11.答: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者前方。兩手自然屈曲,以兩手小魚際分別按在患者兩耳根下,然后內旋前臂,轉為大魚際著力向下推至鎖骨上窩。反復8~18次。
12.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右側,先以右手以全手掌著力輕放于患者胸骨部,四指端朝向天突穴,然后全掌沿胸中線向下作快速左右擺動,至右肋弓下緣改為弧線抹法,勢如蛇行;然后,左手緊接右手路線,以四指腹和掌前部著力抹動。以雙手做完一次計算,反復20~50次。
13.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側方,以雙拇指腹著力,自劍突下沿肋弓下緣分抹至腰旁。反復30~50次。
14.答: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或只穿內衣。術者坐于患者右側,以兩手平掌著力,作順時針方向旋摩。左手始終貼于腹部環(huán)轉不起手,右手從左手尺側落下跟隨左手環(huán)轉近一圈時,再從左手橈側落下去。如反復30~50次。
15.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坐于患者右側,以右手全掌附著于臍下,但以手掌尺側面著力為主,四指相并,拇指分開。然后自下而上向左肋弓方向緩慢推托,反復20~30次。
16.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雙掌交叉重疊置于腹部,運用內力使雙手邊運邊顫。操作3~5分鐘。
17.答:患者取仰臥位,腹部暴露。術者位于患者側方,以雙手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為著力點,從患者對側腹部側方開始雙手交替進行彈拍。動作要輕快。然后再到另一側作這一側腹部。每側操作1~2分鐘。
18.答: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術者位于患者側方或背后。拿左側菱形肌者,將患者左肩向后扳,使其肩胛骨脊柱肌肉放松,然后術者以右手在局部作彈筋法1~3次。再以同方法操作右側。
19.答:患者取俯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側方,兩手并列握空拳,并將其中一手拇指被另一手握住,然后以雙手抱■操作。在夾脊部自上而下,由內而外操作。遇到痛點或敏感點,適當增加壓力。
20.答: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立于患者側方,以重疊掌為著力點,上身前俯,兩肘挺直,以上身體重加手臂按力,從上到下按壓患者脊柱。按壓時手臂要做小幅度快速彈性顫壓。有胸腔及脊柱器性疾患者,此法忌用或慎用。
21.答: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關節(jié)上端,雙拇指并按于腕上背側,然后將上肢邊抖邊搖,環(huán)搖幅度由小漸大。反復2~3遍。
22.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側,以一手拳背的近端指間關節(jié)為著力點,作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移動按壓大腿前側及外側,勢如揣面。反復5~10遍。若要加強手法強度,可在每一按壓點做揉動3次,或另一手重疊加力。
23.答:患者仰臥或患側臥,患腿半屈,健腿伸直。術者位于患側,雙手并列將患腿股內側肌肉拿住后,作一手向前推,另一手向后拉的交替性運動,使肌肉呈現S形扭曲移動,上下往返操作5~10遍。
24.答:患者取仰臥位閉目,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用雙拇指腹著力,自目內眥經眼瞼抹至太陽穴,手法要輕快、柔和。反復30~50次。
25.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頭頂方,用兩手食、中、環(huán)指羅紋面或拇指羅紋面著力,分別從睛明穴開始,沿眶上緣分抹至瞳子髎穴并可再做輕輕揉摩反復5~10次,再分別從目內眥開始,沿眶下緣分抹至瞳子髎穴并可再做輕輕揉摩反復5~10次。
26.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兩手交叉相合,以下方手背為著力點,叩擊時可出清脆響聲。反復10~20次。
27.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用拇指或中指羅紋面著力作按揉法操作。依次為:睛明→迎香→人中 →地倉 →承漿→大迎→頰車→下關→聽宮→太陽等。每穴操作20秒。反復2~3遍。
28.答: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取仰臥位時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取坐位時位于患者前方或后方。術者用兩手掌根分別按患者兩耳孔或將患者耳廓自后向前壓倒堵住耳孔,然后作有節(jié)律快速按抖半分鐘,耳中可感覺嗡鳴聲,然后松開?煞磸2~3遍。也可用食或中指分別塞入患者耳孔松緊適度,然后作振法1分鐘左右,操作完兩手快速拔出。可反復2~3遍。
29.答: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取仰臥位時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取坐位時位于患者前方。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五指屈曲并自然分開,指腹著力,腕部快速擺動作擦法。也可用大魚際進行操作。操作3~5分鐘。
30.答:患者取坐位,術者位于患者后方兩手掌分別按壓于患者兩顳部,相對按壓半分鐘,力量不可過大。
31.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頭頂方,用微屈的兩手食指或中指指腹著力,按揉風池穴2~3分鐘。
32.答: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從患者風府穴用一指禪推法向下推至大椎穴,反復5~7遍。
33.答: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拇指和食中環(huán)指指腹著力,從患者風池穴向下拿揉至項根,反復10~20遍。
34.答: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著力,將一側斜方肌捏起,自風池穴捏至肩中俞,反復5~8遍。
35.答: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術者位于患者前或后方,兩手四指交扣夾住頸部肌肉掌根著力,從風池向下合擠至項根3~5遍。亦可用兩大拇指從兩側合擠。
36.答:患者取坐位,術者位于患者側后方,一手扶患者頭,另一手用小魚際■法或掌指關節(jié)■法從一側肩部向上■至風池穴,反復5~8遍。
37.答:術者位于患者后方,雙手拇指及大魚際著力,從頸椎棘突向兩側分推20~30次。
38.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右側,以單手掌面橫放于患者胸骨柄上部,并以大小魚際與掌根部著力為主,自上而下旋摩各50~100次。
39.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右側,雙手五指微屈分開,以十指指腹著力,分置肋間隙自中間向兩側分抹,自第一肋間隙開始依次向下分抹至十二肋間。反復3~5遍。
40.答: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側方,以雙拇指及大魚際著力,雙手平掌并列,并以拇指掌面著力為主,自上腹鳩尾穴向下直推至關元穴時,向兩邊分抹,當拇指達髂前上棘后,再回升至原位,作第二次推摩。反復30~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