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答案】
一、是非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單項選擇題
1.A 2.D 3.A 4.D 5.D 6.A 7.D 8.A 9.B 10.E11.B 12.C 13.B
三、填空題
1.循環(huán)系統(tǒng),各臟器組織
2.慢,蓄積
3.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4.分子量,5000
5.脂溶性,蛋白的結合率
6.7,肝和脾中的單核巨噬細胞
7.親水性,柔韌性,位阻
8.貯庫,作用時間
9.動物種差,性別差異,生理與病理狀態(tài)差異
10.全部藥量,總容積
11.小
12.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
13.改善表面親水性,減小粒徑,表面荷正電
14.小,安全性
15.可逆的,飽和,游離,緩慢
四、問答題
1.決定藥物被組織攝取和積蓄的主要因素是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藥物與組織器官的親和力。而藥物與組織和器官的親和力主要和藥物的結構、解離度、脂溶性以及蛋白結合率有關。通常血流豐富的組織攝取藥物較快。
2.表觀分布容積是指在藥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體內全部藥物按血中同樣濃度溶解時所需的體液總容積。它不是藥物體內分布的真實容積,而是通過實驗,根據(jù)體內藥量和血藥濃度的比值計算得到的容積,它是真實容積在實際情況下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值,所以稱為表觀分布容積。通過表觀分布容積與血藥濃度可以計算體內藥量及進行相關的藥物動力學計算。
表觀分布容積與藥物的蛋白結合及藥物在組織中的分布密切相關,能反映藥物在體內的分布特點。
3.當藥物主要與血漿蛋白結合時,其表觀分布容積小于它們的真實分布容積;而當藥物主要與血管外的組織結合時,其表觀分布容積大于它們的真實分布容積。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通常體內消除較慢。
4.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能降低藥物的分布與消除速度,延長作用時間,并有減毒和保護機體的作用。若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率很高,藥理作用將受到顯著影Ⅱ向。由于藥理作用主要與血中游離藥物濃度有關,因此血中游離藥物濃度的變化是影響藥效的重要因素。如一個結合率低于70%的藥物,即使結合率降低10%,體內游離藥物濃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個結合率高達98%的藥物,若結合率降低10%,則可以使游離藥物濃度上升5倍,這時可引起療效的顯著改變,甚至引起毒性反應。
5.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腎小球濾過,因此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后,會降低藥物的腎小球過濾。對于僅由腎小球濾過的藥物,則導致其腎清除率延長。對于同時存在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主動分泌兩種途徑清除的藥物,由于腎小管主動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結合率的影響,因此其腎清除率基本不受影響。如青霉素G盡管血漿蛋白結合率很高,很少被腎小球濾過,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過一次腎血液循環(huán)就幾乎完全從血漿中被清除。
6.由于作用強度主要和血中游離藥物濃度有關。對于高蛋白結合率的藥物,藥物蛋白結合率的輕微變化,可能導致血中游離藥物濃度明顯變化,因而會顯著影響藥物作用強度。如結合率高達98%的藥物,若結合率降低1%,則可以使游離藥物濃度上升1.5倍,可顯著影響作用強度。對于低蛋白結合率的藥物,結合率的輕微改變,對血中游離藥物濃度影響不明顯,因此不會顯著影響藥物作用強度。
7.在血漿pH 7.4時,弱酸性藥物主要以解離型存在,而弱堿性藥物主要以非解離型存在。一般說來,弱堿性藥物容易向腦脊液轉運。
如水楊酸和奎寧在血漿pH 7.4時,非離子型分別為0.004%~0.01%和g.Og%,向腦脊液透過系數(shù)分別為0.0026—0.006min-l和0.078min-l。
8.由于大分子藥物和微粒等容易通過淋巴管轉運,藥劑學通常采用現(xiàn)代制劑技術,制備脂質體、微乳、微粒、納米粒、復合乳劑等各種載藥系統(tǒng),來增加藥物的淋巴轉運。
9.常規(guī)設計的微粒給藥系統(tǒng)在體內會被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因此半衰期很短。通過改善微粒的親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韌性及其空間位阻,干擾吞噬細胞對微粒的識別過程,則可明顯延長微粒在血液中的循環(huán)時間。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表面修飾技術,該技術系通過一定的化學反應,將非離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以共價結合的方式引入到微粒的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親水性和柔韌性,又明顯增加微粒的空間位阻,使微粒具有隱蔽性,不易被單核巨噬細胞識別和吞噬,從而達到長循環(huán)的目的。
10.(1)細胞和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內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間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質,包括粒徑、電荷、表面性質的影響。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機體的病理生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