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法制史》章節(jié)試題及答案:第11章
第十一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司法制度
一、單項選擇題
1、西漢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盜他人一頭牛并販賣到外鄉(xiāng),回家后將此事告訴了妻子。其妻隱瞞未向官府舉報。案發(fā)后,該男子受到懲處。依照漢代法律,其妻的行為應(yīng)如何處理?
A.完全不負刑事責任B.按包庇罪論處
C.與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減一等處罰
2.南宋慶元年間,某地發(fā)生一樁“殺妻案”。死者丈夫甲被當?shù)刂莞,受盡拷掠,只得招認“殺妻事實”。但在該案提交本路(路為宋代設(shè)置的地位高于州縣的地方行政區(qū)域)提刑司審核時,甲推翻原口供,斷然否認殺妻指控。提刑司對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處置中,哪一種做法符合當時“翻異別勘”制度的規(guī)定?
A.發(fā)回原審州府重審B.指定本路管轄的另一州級官府重審
C.直接上報中央刑部審理D.直接上報中央御史臺審理
3、漢武帝時,有甲、乙二人爭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擊乙,卻誤傷甲。有人認為丙"毆父也,當梟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張"論心定罪",認為丙"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關(guān)于此案的下列哪種評論是錯誤的?
A."論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領(lǐng)域的運用
B.以《春秋》經(jīng)義決獄的主張是旨在建立一種司法原則
C."論心定罪"僅為一家之言,歷史上不曾被采用
D."論心定罪"有可能導致官吏審判案件的隨意性
4、唐朝開元年間,旅居長安的突某(來自甲國)將和某(來自乙國)毆打致死。根據(jù)唐律關(guān)于"化外人"犯罪適用法律的原則,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
A.適用當時甲國的法律
B.適用當時乙國的法律
C.當時甲國或乙國的法律任選其一
D.適用唐朝的法律
5、乾隆年間,四川重慶府某甲"因戲而誤殺旁人",被判處絞監(jiān)候。依據(jù)清代的會審制度,對某甲戲殺案的處理,適用下列哪一項程序?
A.上報中央列入朝審復核定案 B.上報中央列入秋審復核定案
C.移送京師列入熱審復核定案 D.上報中央列入三司會審復核定案
二、多項選擇題
關(guān)于明清時期的司法制度,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明清時期各中央司法機構(gòu)的職能與隋唐時期相反,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復核
B.明朝的廷杖之制是根據(jù)皇帝意志而形成的法外用刑慣例
C.明清會審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但是導致多方干預(yù)司法,使實際執(zhí)法與法律制度日益脫節(jié)
D."申明亭"為明代法定的基層調(diào)解機構(gòu),對維護社會秩序有一定積極作用
三、不定項選擇題
《疑獄集》載:"張舉,吳人也。為句章令。有妻殺夫,因放火燒舍,乃詐稱火燒夫死。夫家疑之,詣官訴妻,妻拒而不認。舉乃取豬二口,一殺之,一活之,乃積薪燒之,察殺者口中無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驗夫口中,果無灰,以此鞫之,妻乃伏罪。"下列關(guān)于這一事例的哪些表述是不成立的?
A.作為縣令的張舉重視證據(jù),一般用豬來作為證據(jù)
B.張舉之所以采取積薪燒豬的方法來查驗證據(jù),乃因當時的法律沒有規(guī)定刑訊的程序
C.該案殺人者未受刑而伏罪,因其符合當時法律規(guī)定禁止使用刑訊的一般條件
D.張舉在這個案件中對事實的判斷體現(xiàn)了當時法律所規(guī)定的"據(jù)狀斷之"的要求
四、名詞解釋
1、公室告與非公室告2、上請3、親親得相首匿4、疑獄奏讞
5、春秋決獄6、錄囚7、三司推事8、三司會審
五、材料分析題
素材一:中國古籍《幼學瓊林》載:"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增廣賢文》也載:"好訟之子,多數(shù)終兇。"中國古代有"無訟以求"、"息訟止爭"的法律傳統(tǒng)。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指出,1996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審結(jié)各類案件520多萬件,比上年上升約16%。2007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指出,2006年各級人民法院共辦結(jié)各類案件810多萬件。
根據(jù)所提供的素材,請就從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到當代的訴訟案件數(shù)量不斷上升的變化,自選角度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答題要求:
1.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2.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