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法學類 >> 中國政治制度史 >> 文章內容

排行熱點

自考《中國政治制度史》摸底試題及答案_第5頁

來源:華課網校  [2017年8月30日]  【

  五、論述題

  1、論述中國古代中樞系統(tǒng)發(fā)展演變的線索。

  答案要點:中央行政體制從組織機構與相應的官制配置來看,可以分為以宰相為核心的中樞系統(tǒng)和一般政務執(zhí)行系統(tǒng)兩個層級。所謂中樞核心系統(tǒng)指官僚機構中奉行君主旨意議策、決策,總領政務的機構,它的主體即宰相機構及其制度配置。中國封建官制中的中樞機構從戰(zhàn)國到清,總體線索是由將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內閣制和軍機處。

  戰(zhàn)國時期 隨著封建制度在各國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職官制度也相應形成,將、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職權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構成中央的中樞核心機構。漢承秦制,西漢初年仍以三公系統(tǒng)為中樞核心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制逐漸向三省制過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樞機構以三省制為主體、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雖置,均為榮譽性職位,無實權,無僚屬。宰相機構為三省。唐朝立國后,上承隋制,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樞機構又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三省制向"二府制"過渡。"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這種所謂"二府制",構成宋代的中樞系統(tǒng)。明朝廢除相權后為保證君權不至旁落,又便于處理政事的需要,內閣制開始產生。內閣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清代的中樞機構幾經變化,較為復雜,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仍為內閣。

  2、結合兩漢、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權的事實談談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答案要點:漢初丞相(呂后以前多稱相國)位高權重,"掌丞天子,助理萬機",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深,漢武帝時,丞相的權力開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與皇帝殿廷相爭乃至拒絕執(zhí)行帝命的事是很難再見了。不僅如此,漢武帝時,丞相時有貶官殺頭之虞,位居相職,竟被視為禍事。漢武帝為限制相權,還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實際權力也開始被剝奪。東漢時期,相權進一步削弱,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共同為名義上的宰相,但實際權力都轉移到尚書臺手中。宋代是皇權高度凝固,相權空前萎縮的的時期。參知政事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和樞密使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軍政權;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財政權;審官院和三班院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權;審刑院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權。遼代中樞機構形式上也分為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大系統(tǒng),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統(tǒng)。金代海陵王完顏亮時又廢三省制,正式確立尚書一省為中央最高行政中樞機構。到了元代,中樞機構又發(fā)生一大變化,元朝正式廢除三省制而實行一省制,以中書省為全國政務中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廢除。朱元璋集皇權、相權于一身。

  相權與皇權關系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是:相權不斷削弱并直至廢止,皇權不斷加強而至極度集中。

  3、論宰相制度的演變。

  答案要點:春秋時期,各國中央一級的主要職官仍承襲西周制度,尚無太多的變化,但宰相制度確已顯端倪,各國都相繼出現(xiàn)君主之下執(zhí)掌朝政的職官。戰(zhàn)國時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中,宰相為百官之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位高權重"。秦朝時丞相(也稱相國)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漢初丞相(呂后以前多稱相國)位高權重,"掌丞天子,助理萬機",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深,漢武帝時,丞相的權力開始削弱。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共同為名義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時,正式出現(xiàn)了尚書省的名稱。尚書省成為最高行政管理系統(tǒng),尚書令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隋代的三省長官尚書令(不常授)、左右仆射、內史令、納言均為宰相。以他官加"參預朝政"、"知政事"名銜執(zhí)行宰相事務者,也是實際上的宰相。唐太宗時,以"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政朝政"等名銜行使宰相職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高宗時期,又以品位較低的官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銜行宰相之事,加此稱號者即為宰相。宋代的實際宰相機構稱"中書門下"(簡稱"中書")。宰相名稱則多有變化。元代的宰相較宋代權重。其宰相制度表現(xiàn)了一定的貴族色彩和民族歧視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廢除。

  4、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的形成及其變化。

  答案要點:(1)尚書省,尚書在秦本為少府屬吏,掌呈文書,類似皇帝侍從秘書。到曹魏時,尚書臺成為完全獨立的中央機構,至南朝梁時,正式出現(xiàn)了尚書省的名稱。尚書省成為最高行政管理系統(tǒng),尚書令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2)中書省,中書監(jiān)、令本為秦漢時掌管文書記事的小吏,一般以宦官充任。魏文帝曹丕稱帝后,將原掌管機要文書的秘書令改稱中書監(jiān)、中書令,并設中書省,負責審理奏章、草擬詔旨、掌管機要。從晉代以后,中書省因掌決策之權,地位逐步超過尚書省,尚書省又漸變?yōu)閳?zhí)行政務的機構。(3)門下省,隨著中書省的權力不斷提高,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有所發(fā)展,到了晉代又設立門下省以鉗制中書省的權力。門下省長官稱侍中,秦時本為丞相屬吏,漢代為侍從皇帝、充備顧問的中朝官,自漢武帝后,因參預機要,權力不斷上升。東漢時始設立侍中寺,魏晉以后,侍中隨皇帝左右,"盡規(guī)獻納,糾正違失",對中書省的決策有審議之權。南北朝時,門下省權力最重,議政決策之權兼而有之。

  5、論唐代"三省"的職能及其相互關系。

  答案要點:唐初,正式確定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構。唐代的宰相既有分工,又集體議政。決策、審議、執(zhí)行三大系統(tǒng)有機結合,辦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誤相對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對穩(wěn)定。

  6、論明代內閣的形成及其演變。

  答案要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從翰林院等文翰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xié)助皇帝披閱奏章,隨侍左右,以備顧問。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成祖繼位后,選任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以翰林官身份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因文淵閣在內廷,始有內閣之名。此后,內閣的權力逐步提高,明初的內閣尚非獨立的機關,它既無官屬,也不能直接統(tǒng)轄各部事務,到了仁宗至英宗的時期,開始以六部尚書、侍郎兼任內閣大學士,并有了官屬和相應的辦事機構。明中葉以后,內閣又有"首輔"、"次輔"、"群輔"的不同稱謂,首輔掌有票擬權(所謂"票擬"即用紙擬旨),朝位班次也在六部之上,成為不被法律認可的實際宰相,內閣也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

  7、論述明清中樞系統(tǒng)的演變。

  答案要點:明初曾沿用元制,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相權廢除以后,朱元璋集皇權、相權于一身,每日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旁落,又便于處理政事的需要,內閣制開始產生。明中期以后,內閣"首輔" 已成為不被法律認可的實際宰相,內閣也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清入關前和入關初期,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以后,權力又集中在軍機處。清代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是內閣。

首頁 1 2 3 4 5 尾頁
責編:zhangjing0102
房山区| 迭部县| 舞阳县| 阿拉善盟| 文安县| 秭归县| 顺昌县| 普陀区| 嘉黎县| 冀州市| 武城县| 刚察县| 桂林市| 囊谦县| 灵璧县| 襄汾县| 嵊泗县| 石棉县| 西乡县| 囊谦县| 报价| 七台河市| 云和县| 陈巴尔虎旗| 海晏县| 松溪县| 漾濞| 镇康县| 饶平县| 大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怀仁县| 长宁县| 古蔺县| 高清| 徐闻县| 无极县| 建德市| 汝城县| 新竹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