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雙耳效應:當聲源偏向左耳或右耳,即偏離了兩耳正前方的中軸線時,聲源到達左、右耳的距離存在差異,這將導致到達兩耳的聲音在聲級、時間、相位存在差異,這種微小差異被人耳的聽覺感知,能夠判別聲音方位,這就是雙耳效應。
2.聲場:存在聲波的空間。
3.哈斯效應:兩個同聲源的聲波若到達聽音者的時間差在5-35MS以內,人無法區(qū)分兩個聲源,給人以方位聽感的只是前導聲,滯后聲好似不存在。若延遲時間在35-50MS之間,人耳開始感知滯后聲的存在,但聽感所辨別的方位仍以前導聲聲源。若時間差在50MS以上。人耳便能分辨出前導聲與滯后聲的方位。哈斯對雙生源的不同延時給人耳聽感的之一描述,稱為哈斯效應。
4.聲柱:是指若干直線排列的安裝在柱形箱體上的揚聲器系統(tǒng)。
5.響度:人耳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
6.音色:人耳在主觀感覺上區(qū)別向銅響度和音高的兩類不同聲音的主觀感覺。
7.混響時間:聲壓級衰減60 db所需要的時間。
8.聲壓級:某點聲壓的有效值與零聲級參考聲壓(基準聲壓)值之比的常用對數(shù)的20倍。
9.掩蔽效應: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存在時。其中的一個聲音在聽覺上會掩蓋另一個(或其它的)聲音,這種現(xiàn)象稱為掩蔽效應。
10、聲功率:我們將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于聲傳播方向、面積為S的截面的平均聲能量稱為平均聲能量流或平均聲功率。平均聲功率的單位為瓦(W)。
11、聲強:聲強是衡量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聲音強 的物理量。聲場中某一點的聲強,即在單位時間內,垂直于聲波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上所通過的聲能,記為I,單位為W/m2。
12、聲波的干涉:我們把這種頻率相同(或相近)的聲波迭加時所產(chǎn)生的聲壓(還有能量、位移)幅值與原有聲波相比,具有不同的空間及時間分布的想象稱為聲波的干涉。聲波的干涉現(xiàn)象是聲波線性疊加的結果,干涉分為相加干涉和相減干涉,聲波干涉將影響聲音的響度和某些頻率的聲波分布。
13、聲波的繞射: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有障礙物時,能饒過障礙物變向傳播的現(xiàn)象稱為聲波的繞射或衍射。
14. “簡并”:在某些振動方式的共振頻率相同時,就會出現(xiàn)共振頻率重疊現(xiàn)象,或稱共振頻率的“簡并”。
15. 近講效應:實際運用時,經(jīng)常會遇到傳聲器聲源較近的情形,如報告、獨唱等,此時激振傳聲器膜片的聲波已不能作平面波處理,而更接近于球面聲波。當有指向性傳聲器處在球面波聲場中時,會突出了低頻,這種現(xiàn)象稱為近區(qū)效應。
16. 聲染色:在出現(xiàn)“簡并”的共振頻率范圍,將使那些與共振頻率相當?shù)穆曇舯淮蟠蠹訌,導致室內原有的聲音產(chǎn)生失真(亦稱“頻率畸變”),表現(xiàn)為低頻產(chǎn)生嗡聲,稱為“聲染色”。
簡答題
1.簡述調音臺的基本功能?
主信號系統(tǒng)、監(jiān)測、監(jiān)聽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信號加工系統(tǒng)。
2.簡述錄音教學的方法?
課前準備:選擇課程、確定目標、準備資料、教學設計、檢查設備
課堂播放:介紹內容要點、指導學生聽、配合適當示范
注意配合其他媒體、引導學生參與、結合錄音布置作業(yè)
編制輔助教材
3.錄音的基本要領有哪些?
要錄電信號、避免錄聲信號。用高電平錄音,而不用低電平錄音。要控制好錄音電平
4.設計室內音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無噪聲干擾。環(huán)境噪聲、振動、室內設備噪聲以及固體傳聲等均應控制在允許值以下。
(2)作為語言用房,首先應追求聲音的清晰。
(3)作為音樂用房,則要求聲音圓潤、豐滿和足夠的力度。
(4)對于立體聲效果用房,所追求的則是立體感、空間感和臨場感。
(5)整個聲場應充分擴散、分布均勻。
(6) 沒有回聲、顫音、蛙鳴、嗡聲(低頻聲染色)以及聲聚焦等明顯特異聲缺陷。
5.什么是掩蔽效應?它有什么規(guī)律?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存在時。其中的一個聲音在聽覺上會掩蓋另一個聲音,這種現(xiàn)象稱為掩蔽效應。
(1)低頻聲對高頻聲的掩蔽作用明顯,反之,則作用較小。
(2)當掩蔽聲是由多個聲音組成的復音時,若他們的聲壓級不同或發(fā)生變化時,則由于復音中各成分的掩蔽值不同而影響到整個符合印的音色。
(3)單耳聽覺的掩蔽效應應大于雙耳聽覺。
(4)提高掩蔽聲的聲壓級可展寬掩蔽的頻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