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心理防衛(wèi)機制:是指個體由于應(yīng)激、沖突或挫折而導致心理喪失平衡時用來解脫煩惱、減少不安、恢復心理平衡的適應(yīng)性心理功能。
17、常見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的形式:(簡答P372)
(1)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它是指給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以合理的理由,以掩蓋其不能被接受的東西。如,在失敗和錯誤面前,給自己找個合理的解釋;“酸葡萄”心理。
(2)投射:是指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自己所具有的性格特點、觀念、欲望或態(tài)度等,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
(3)否認:如,小孩子摔壞了東西、闖了禍,用手蒙起雙眼等。
(4)壓抑:是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使人痛苦的念頭、情感和經(jīng)驗在不知不覺中從意識中排擠到無意識之中,使人再不能回憶和察覺,也免除焦慮和痛苦。
(5)反向作用:指內(nèi)心的沖動或欲望以其相反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
(6)轉(zhuǎn)移:如,學生受到批評后,憤憤不平,轉(zhuǎn)而欺負其他同學。
(7)認同:指接受或順從另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傾向,以增強自己對能力、安全等方面的感受。如,“東施效顰”、“追星族”。
(8)抵消:如,兒童會說“對不起”和其他乖巧行為來補救他的錯誤。
(9)補償:發(fā)展一些能力以彌補另外方面的弱點的心理防衛(wèi)傾向。如,盲目人的聽覺、觸覺敏銳。
(10)升華:將那些不被社會和自己所接納的欲望和沖動,采取一種被社會所贊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升華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積極的防衛(wèi)機制。
18、我國段淑貞把兒童的異常心理分為六類:
(1)智力發(fā)展障礙—智力落后
(2)行為障礙—明顯的行為問題:如說謊、欺騙、偷竊等行為。
(3)情緒障礙—懼怕
(4)心理或情緒因素引起的身體器官的功能障礙和疾病
(5)學習障礙—學習不能
(6)精神病和神經(jīng)癥
19、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某些學習技能。主要特征是視覺、聽覺等知覺轉(zhuǎn)換方面存在障礙。如,把41寫成14,報導b當成d。
20、考試焦慮:是由整個考試情境引起的特殊的神經(jīng)緊張和情緒焦慮狀態(tài),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考試的壓力而感到的擔憂和不安。
21、小學生常見的情緒適應(yīng)問題:恐懼、抑郁、情感沖動。
22、學?植腊Y:是兒童對學校環(huán)境、教師或?qū)W習活動的一種強烈恐怖反應(yīng)。
23、小學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和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wèi)生教育最適宜的時期是小學階段。
24、心理評估:是以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進行鑒定、分類與診斷的過程。是學校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基礎(chǔ)。
25、小學兒童常用的心理測驗有:智力測驗;個性測驗;學習診斷測驗;心理健康臨床診斷測驗。
(1)智力測驗: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比奈智力量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2)個性測驗:艾森克個性問卷;卡特爾16種因素個性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主題統(tǒng)覺人格測驗。
(3)學習診斷測驗:學習適應(yīng)測驗;提高學習能力因素診斷測驗;學習動機診斷測驗。
(4)心理健康臨床診斷測驗:康乃爾健康問卷;SCL-90;抑郁評定量表和焦慮評定量表;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以上劃線部分為用來衡量心理健康的常用方法。
26、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常用方法(簡答題P397):
(1)認知重建技術(shù)(認知療法):認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學生的錯誤觀念和認知方式造成的,治療必須改變和矯正那些信念或假設(shè),形成新的認知模式;
(2)行為契約技術(shù)(現(xiàn)實治療法)
(3)系統(tǒng)脫敏法(行為療法):通過施松訓練和條件反射原理的結(jié)合運用即可消除學生的不良行為和情緒反應(yīng)。
(4)懲罰療法
(5)家庭治療
(6)小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