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論述
1、學前兒童科學活動的重要性。(p120)
(1)活動體現(xiàn)了兒童學科學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學習的主動性。(2)活動為兒童提供了直接感知、操作具體事物的機會,有利于兒童獲取科學經驗、建構科學知識。(3)活動是兒童自己和外部世界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有利于兒童建構思維結構。(4)活動使兒童在學科學的過程中得到充分滿足,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5)活動給予兒童充分的滿足,使兒童享受科學過程所帶來的樂趣。
2、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特點:(p122)
(1)學習內容統(tǒng)一、固定,由教師選擇。(2)學習材料由教師統(tǒng)一提供,所有兒童共同操作。(3)學習過程中教師的直接指導比較多,時間和空間受限制。(4)學習的形式以集體教學為主。
3、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作用:(p124)
(1)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范圍相當廣泛,兒童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學習,保證每個兒童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技能。(2)兒童的科學探索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探索活動,教師的直接指導提高了兒童的學習效率。(3)在組織形式上多為集體的教學活動,集體教學的形式可以使兒童和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
4、在設計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課題時,應考慮以下幾點:(p126)
(1)要選擇最基本的經驗。(2)要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3)要選擇適合開展集體學習活動的內容。
5、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應注意:(p126)
(1)要盡量體現(xiàn)行為化和可操作性。(2)要結合活動的具體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目標。(3)要結合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和具體特點,提出有層次性的目標。(4)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
6、在設計材料時,應注意:(1)要考慮材料和活動目標的關系。(2)要考慮材料的結構性。(3)要考慮材料的數量。(p128)
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活動過程的設計中的活動導入環(huán)境設計(p130)應用類題型。
讓兒童直接操作材料而導入活動;通過簡短的指令導入活動;利用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提出問題導入活動;通過演示現(xiàn)象導入活動;通過謎語、兒歌、故事導入活動;
7、非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特點是:(p140)07、09年
(1)教師提供各種可選擇的材料,兒童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2)沒有具體的活動目標和計劃。(3)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干預較少。(4)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學習的形式以個人的探索為主。
8、非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對學前兒童學科學的作用:(p140)08年
(1)能充分顧及兒童在能力和興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2)能充分發(fā)揮兒童的自主性,增強兒童的自信心、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3)能充分展現(xiàn)兒童學科學的過程,并使兒童在過程中得到滿足,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
9、偶發(fā)性科學活動的特點是:(p143)
(1)探索活動常由偶然的情景引起,教師無法事先估計。(2)探索的內容廣泛,常常是就地取材。(3)活動的時間、地點不定,隨機性強。(4)活動的過程多樣、多變,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5)活動的主體具有強烈的內在探索動機。
10、偶發(fā)性科學活動的作用:(p145)06年
(1)能滿足兒童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心。(2)能有效拓展兒童學科學的時間、空間及學習內容的范圍。(3)能培養(yǎng)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敏感和關注。(4)有利于具有科學潛能的兒童的進一步發(fā)展。
11、三種科學活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p148 見表格)
目標:教師制定明確的活動目標\ 沒有特定的主題和活動目標\ 沒有既定的活動目標。
內容:教師選擇\ 教師提供多種材料供兒童自己選擇活動內容\ 隨機、不確定。
形式:以集體教學為主\ 以個別操作為主,也有三三兩兩的交流\ 個別探索或自發(fā)組織的群體。
場所:室內或室外\ 科學發(fā)現(xiàn)室、科學桌、自然角,以及室外的飼養(yǎng)角或種植園地\ 任何地點。
時間:集體活動時間\ 自選活動時間\ 任何時間。
時限:固定,教師決定活動的開始和結束\ 不固定,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由兒童自己決定活動的開始和結束\ 不固定。
材料:教師為每個兒童提供相同的操作材料\ 教師提供各種不同的操作材料,讓每個兒童自己選擇\ 教師不提供材料,兒童自己就地取材。
過程及教師指導:教師引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對兒童進行較多的直接指導,引導兒童探索、尋求答案\ 兒童自己進行探索,教師一般不作直接的指導,兒童有可能得出結論,也有可能得不出結論\ 偶然發(fā)生,自發(fā)進行,自生自滅,如果被教師注意,教師也會施加影響,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