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文學類 >> 中國傳統道德 >> 文章內容

排行熱點

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重點試題及答案

來源:華課網校  [2016年12月21日]  【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贍養(yǎng)’、‘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yǎng)’、‘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23、荀子的人性論觀點

  (1)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

  (2)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樸的一種自然屬性。表現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3)人性的“善”則是后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吧啤笔呛筇飙h(huán)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先天賦予的“性”和后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靶浴焙汀皞巍笔菍α⒔y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qū)別,但就通過所謂的“圣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

  24、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這句話表達了董仲舒的義利觀!罢湔x”與“明其道”都是指義的要求,特別指公利!爸\其利”和“計其功”則指的是利,多為私利,表達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輕私利的思想。

  25、“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其中,“慈”是寬容一切人,不與人斗氣;“儉”是不與人爭財奪利;“不敢為天下先”是處處讓人,不與人爭權、爭名、爭勢。此三寶,乃老子接人處己的妙道,即不與人爭。

  26、老子、莊子的人性論觀點

  (1)老子主張人性是超善惡的。老子認為人性來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認為初生嬰兒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無所謂善惡的,是超乎世俗的,隨著嬰兒的長大,現實的人性即有了善惡,因此主張返樸歸真,“復歸于嬰兒”,

  (2)莊子認為人性來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質的特性就是質樸自然,他特別強調人的自由本性!吧^性,率性而為”,這才是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

  26、試述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

  道家認為,天道是無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應該是無為的。

  老子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的時代是“至治”的時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來,儒家所極力標榜的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進化的歷史,而是從“至德之世”墮落下來的歷史。

  莊子則指出,圣人只不過是借“仁義”之名而行“竊國”之實的“假仁假義”罷了,他說:“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意思是說你們的仁義道德不過是竊國大盜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聲疾呼“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然,從歷史上看,道家的后學們并沒有拘泥于老莊的“無為而治”,他們在歷史變遷中對老莊學說不斷補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有深刻影響的道家治世體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27、法家治國的基本觀點

  韓非是我國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的依法治國的思想是戰(zhàn)國末年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即將形成的形勢下提出來的,它的理論核心是通過加強君主專制,強化中央集權。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集法家之大成,構成了一個“以法為本”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為封建專制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其主要思想有:(1)實行法治。韓非認為要實現法治必須有幾個原則:第一、法要統一。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執(zhí)法要嚴。(2)運用權術。韓非認為要實行法治,辦事、用人的方法藝術是很重要的。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測,使臣僚對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無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獨尊地位。(3)保持權勢。在韓非看來,君主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神明,君權又是不可侵犯的。第一,權勢為君主獨攬。第二,君主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組織情報網,了解危害君權的行為。第三,法、術、勢三者必須結合起來,這是鞏固君主專制的手段。

  2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有力氣就要幫人抗東西,有錢就要分給有需要的窮人,有見識就要傳播給別人。墨家所說的“兼愛”,不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情感,還是一種實際的利人行為!凹病、“勉”、“勸”三字,體現了一種盡己為人的精神。

  30、墨子“兼愛”主張的主要內容

  首先,墨子主張的“兼愛”與孔子的“仁愛”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墨家的兼愛不分等差,不分親疏,不分先后,他們對儒家仁愛理論中那種分等差,分親疏,分厚薄,由近及遠的愛人之道持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這種愛人的理論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墨子認為天下亂的原因在于人們自愛而不能相愛,虧人而利己。在墨子看來,人與人之間和社會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來自人民的偏愛,當人們只知愛我而不知愛人的時候,當人們只知愛我之親兒不知愛人之親的時候,當人們只知愛我國而不知愛人國的時候,人們就會賊人之身,害人之親,寡人之家,侵人之國。在這里,墨子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道家的貴己主義和儒家的仁愛主義。

  墨子認為,如果人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別,把人身看成己身,把人親看成己親,把人家看成己家,把人國看成己國,全心全意去愛別人,別人就不會對自己施以相惡相賊,而會全心全意來報答我,如此一來,我雖不自愛,而天下人都來愛我,我不偏愛自己的親人,而天下人都來偏愛我的親人。那么,儒家提出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盛世就會來到。

  第三,墨子所說的“兼愛”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利人實踐活動。墨子提出的口號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迸c此相適應,墨子還主張“除天下之大害”即努力制止國與國之間的攻伐,批評厚葬久葬及禮樂制度,提倡節(jié)用,薄斂、愛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第四,“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兼愛”的基本要求。墨子認為,兼愛之道是不論親疏、貧富、貴賤的,而只看是否遵從于義。一個人如果不義,即使是父兄也不應該放過,一個人如果為義,即使是路人,也要視之為父子兄弟。總之,對于墨家來說,不義的父便不是父,不義的親便不是親。這種人倫關系,與儒家的宗法制度和親親、尊尊的原則的完全對立的。

  第五,對于如何實行“兼愛”,墨子提出了三個方法:

  一是君主提倡。墨子認為,實行“兼愛”的關鍵在于君主提倡。

  二是社會中要有一部分先覺者身體力行。墨子認為,天下愈是自利者多,自己就愈是應當加倍實行“兼愛”之道。

  三是建立宗教,尊天信鬼。為了推行“兼愛”,墨家宣傳上帝鬼神不僅是存在的,而且還是“兼愛”,主持正義的。墨家指出,上帝鬼神十分明察,不論人們在何種地方做了壞事,鬼神都能夠發(fā)現,上帝鬼神都能夠戰(zhàn)勝。如果人們施行“兼相愛,交相利”,上帝鬼神都能夠明察,并能夠“賞善罰暴”。

  在這里,墨子把正義的勝利寄希望于彼岸世界,這是其“兼愛”理論缺乏力量的表現。大家知道,墨子生活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人們在道德、情感、心理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消滅自私,而“兼愛”學說卻要求人們滅除自私、公其身而愛人,這在理論上不過是一種空想。他在秦漢之后湮滅無聞,看來也是絕非偶然的。

首頁 1 2 尾頁
責編:zhangjing0102
望都县| 六枝特区| 修武县| 萨嘎县| 马尔康县| 边坝县| 莱西市| 安吉县| 沙雅县| 石棉县| 晋中市| 高雄市| 莲花县| 楚雄市| 唐山市| 浦城县| 清新县| 民丰县| 鄂尔多斯市| 麻江县| 东兰县| 潞西市| 海原县| 望都县| 陵水| 繁峙县| 萨迦县| 赫章县| 延津县| 汶上县| 陵水| 屏东市| 澄江县| 洪雅县| 乐清市| 佳木斯市| 河北区| 垫江县| 大英县| 张掖市|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