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wǎng)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文學類 >> 大眾傳播學 >> 文章內(nèi)容

排行熱點

自考《大眾傳播學》章節(jié)試題及答案:大眾傳播的效果(一)

來源:華課網(wǎng)校  [2017年8月21日]  【

自考《大眾傳播學》章節(jié)試題及答案:大眾傳播的效果(一)

  一、填空題

  1.傳播效果有多種多樣的分類。從時間上考慮,可以分為(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從與傳播者意圖的聯(lián)系上,可以分為(預期效果)和(非預期效果);從效果的性質(zhì)上,可以分為(積極效果)、(消極效果)、(逆反效果)等。

  2.從20世紀初到現(xiàn)在,傳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本身也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就對大眾傳播效果的性質(zhì)和影響力強弱的認識而言,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的(“子彈論”)階段;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論)階段;70年代以來的(適度效果論)階段;70年代中期以后的(強大效果論)階段。

  3.構成“傳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的(《人民的選擇》)、卡茲等人的(《個人影響》)、羅杰斯的(《創(chuàng)新與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眾傳播效果》)

  4.《人民的選擇》是(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194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期間,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的影響所做的一項實證調(diào)查的研究報告。這次調(diào)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縣進行,所以又稱(“伊里調(diào)查”)。

  5.拉扎斯菲爾德在1944年發(fā)表的調(diào)查報告《人民的選擇》中,對大眾傳播的效果作出了(“有限效果”)的評價。

  6.《個人影響》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制約和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的概念。

  7.根據(jù)新事物普及過程調(diào)查的結(jié)果,羅杰斯把大眾傳播過程區(qū)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信息傳遞過程的(“信息流”);二是作為效果或影響的產(chǎn)生和涉及過程的(“影響流”)。

  8.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霍夫蘭  )等人接受美國陸軍部的委托,在軍隊里進行了一系列心理實驗,這是關于“說服與態(tài)度改變”的最早的實證研究。

  9.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美國軍隊廣泛利用電影來教育士兵和激勵士氣,并為此制作了一部6集系列紀錄片,題為(《我們?yōu)楹味鴳?zhàn)》)。

  10.可信性包含兩個主要的要素:第一是傳播者的(信譽),包括是否誠實、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第二是(專業(yè)權威性),即傳播者對特定問題是否具有發(fā)言權和發(fā)言資格。

  11.“休眠”效果說明了一個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但從(長期)效果來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nèi)容本身的說服力。

  12.對原來就持(贊同)態(tài)度的人來說,“一面提示”的說服效果明顯大于“兩面提示”;而對于原來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來說,“兩面提示”的效果則明顯大于“一面提示”。

  13.從與文化水平的關系來說,“一面提示”對文化水平(低者)說服效果較佳,而“兩面提示”對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較佳。

  14.根據(jù)霍夫蘭的研究,在(論題和論旨比較復雜)的場合,明示結(jié)論比暗示結(jié)論效果要好;在(說服對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較低)的場合,應該明示結(jié)論。

  15.一則消息中或高或低程度的恐懼都將導致少量的態(tài)度改變;而(中等)程度恐懼的消息將導致最大量的態(tài)度改變。這種(倒“U”)曲線是訴諸恐懼與態(tài)度改變之間關系的主導觀點。

  16.在《宣傳的完美藝術》一書中作者提出的具體的宣傳的策略有辱罵法、光輝泛化法、轉(zhuǎn)移法、證詞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樂隊花車法。

  二、選擇題

  1.電視購物頻道一個30分鐘的促銷節(jié)目,使很多觀眾購買其推銷的產(chǎn)品,這種傳播效果屬于哪類傳播效果?( A )

  A.短期的預期效果  B.短期的非預期效果  C.長期的預期效果  D.長期的非預期效果

  2.物價上漲信息引起搶購風潮,這種傳播效果屬于哪類傳播效果?( B )

  A.短期的預期效果  B.短期的非預期效果  C.長期的預期效果  D.長期的非預期效果

  3.我國使用大眾傳媒進行計劃生育政策宣傳,使這一政策深入人心,這種傳播效果屬于哪類傳播效果?( C )

  A.短期的預期效果  B.短期的非預期效果  C.長期的預期效果  D.長期的非預期效果

  4.青少年長期觀看電視上暴力內(nèi)容引發(fā)行為上的暴力傾向,這種傳播效果屬于哪類傳播效果?( D )

  A.短期的預期效果  B.短期的非預期效果  C.長期的預期效果  D.長期的非預期效果

  5.《人民的選擇》是( A )等人在194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期間,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的影響所做的一項實證調(diào)查的研究報告。

  A.拉扎斯菲爾德  B.卡茲  C.羅杰斯  D.克拉帕

  6.1960年,( D )在《大眾傳播效果》一書中對《人民的選擇》和《個人影響》以來的“傳播流”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

  A.拉扎斯菲爾德  B.卡茲  C.羅杰斯  D.克拉帕

  7.“說服與態(tài)度改變”的實證研究始于(D)

  A.卡茲等對購物的研究    B.拉扎斯菲爾德等對美國選民的研究

  C.羅杰斯對推廣農(nóng)藥的研究  D.霍夫蘭對美軍士兵觀看電影的研究

  8.從說服傳播的長期效果來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 D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權威性  C.傳播對象的自身屬性  D.內(nèi)容的說服力

  9. 據(jù)霍夫蘭等研究,“兩面提示”適用于(B)

  A.原先持贊成態(tài)度的人   B.文化水平較高的人  C.原先態(tài)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傾向的人

  10.1952年,( C )就“明示結(jié)論”與“不明示結(jié)論”的效果做了一次簡單的比較實驗。

  A麥奎爾和溫達爾  B拉姆斯丁和賈尼斯  C霍夫蘭和曼德爾  D拉扎斯菲爾德和黙頓

首頁 1 2 尾頁
責編:zhangjing0102
太白县| 贵溪市| 巴楚县| 鲁山县| 大余县| 东宁县| 瑞丽市| 鄄城县| 临清市| 富裕县| 遵义县| 无锡市| 华蓥市| 瓦房店市| 张家界市| 上栗县| 襄城县| 绥德县| 乌海市| 五常市| 资源县| 出国| 绥化市| 沙洋县| 寿宁县| 铜鼓县| 石楼县| 清流县| 高阳县| 堆龙德庆县| 达孜县| 南昌县| 奎屯市| 云南省| 绥滨县| 大同县| 长武县| 靖安县| 四会市| 昭觉县|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