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工學類 >> 服裝材料 >> 文章內容

排行熱點

自考《服裝材料》章節(jié)試題及答案:第1章

來源:華課網校  [2017年9月18日]  【

  第一章 服裝用纖維原料

  1. 纖維和紡織纖維的定義及其服裝用纖維應具備的條件。

  纖維:是指直徑數(shù)微米到數(shù)十微米,長度比直徑大幾十倍甚至一千倍以上的細長而柔軟的物體。

  紡織纖維:具備一定紡織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纖維稱為紡織纖維。

  服裝用纖維:是長度比細度大很多倍,且具有一定強度、細度、韌性、可紡性以及美感等服用性能的纖細柔韌的線狀材料。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 具有適當?shù)拈L度和細度,這樣才能依靠纖維間的摩擦力使其相互抱合,紡制成紗。從提高紡紗質量角度考慮,希望纖維長度要長些,細度要細些,纖維的長度偏差和細度偏差要小些。

  (2) 具有一定的柔軟性和彈性,要容易產生變形,又有良好的恢復變形的能力,以滿足人們在服用過程事的需要。

  (3) 具有一定的強伸度,以能夠承受適當?shù)睦、扭轉、摩擦等力的作用,提高服用面料的耐久性 ( 結實程度 ) 。

  (4) 具有一定的保暖性,以保護人體免受外界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并將人體表面空氣的濕度維持在適當?shù)姆秶鷥,起到御寒的作用?/P>

  (5) 具有一定的吸溫性,能夠及時吸收人體排出的汗液,調節(jié)人體表面空氣的濕度,使服用面料具有舒適性;同時便于服用面料的染色和印花。

  (6) 具有一定的化學穩(wěn)定性,對光、熱、酸、堿等具有一定的耐受力,使面料在服用過程不易受到破壞。

  2. 簡述服裝用纖維的分類。

  按服用纖維的來源將纖維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大類,前者來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質, 即植物、動物和礦物質;后者通過化學方法人工制造而成,并根據(jù)原來和制作方法的差異又區(qū)分為再生纖維(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再生纖維是以天然高聚物(如木材屑、甘庶渣、棉短絨、動物纖維等)為原料,經紡絲加工制成的纖維。合成纖維以石油、煤、天然氣及一些農副產品中所提取的小分子為原料, 經人工合成得到高聚物,再經紡絲形成的纖維。

  按照纖維長度進行分類, 分為長絲和短纖維兩大類。若纖維長度達到幾十米或上百米時稱為長絲, 如繭絲的平均長度為800-1000米,而化學纖維的長度可以不受限制。長度較短的纖維稱為短纖維, 如棉纖維的長度一般為10-40mm,毛的長度一般為50-75mm。化學纖維可以根據(jù)需要切斷成短纖維, 如棉型化纖短纖維, 長度為30-40mm,用于仿棉或與棉混紡;毛型化纖短纖維,長度為75-150mm,用于仿毛或與毛混紡;中長型化纖短纖維長度為40-75mm,主要用于仿毛織物。

  3. 根據(jù)原料來源的不同,纖維是如何分類的?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天然纖維是從自然界或人工養(yǎng)育的動植物上直接獲取的纖維;瘜W纖維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聚物為原料,經特定的加工制造出來的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兩大類。再生纖維是以天然高聚物為原料,經紡絲加工制成的纖維。合成纖維以石油、煤、天然氣及一些農副產品中所提取的小分子為原料,經人工合成高聚物,再經紡絲形成的纖維。

  5. 何謂纖維結構,研究纖維結構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纖維結構?

  纖維結構:是指組成纖維的纖維結構單元相互作用達到平衡時在空間的幾何排列。

  研究纖維結構的目的:通過了解結構與性能關系,以便我們正確選擇和使用纖維,更好地掌握生產條件,并提通過各種途徑改變纖維結構,有效地改變性能,設計并生產具有指定性能的纖維和紡織產品。

  大分子結構:化學組成、單基結構、端基組成、聚合度及其分布、大分子構象、大分子鏈柔曲性等

  超分子結構:晶態(tài)、非晶態(tài)、結晶度、晶粒大小、取向度、側序分布等。

  形態(tài)結構:縱橫向幾何形態(tài)、徑向結構、表面結構、孔洞結構等

  微形態(tài)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能觀察到的結構。如微纖、微孔、孔洞結構等。

  宏形態(tài)結構:用光學顯微鏡能觀察到的結構。如皮芯結構、截面形態(tài)。

  6. 解釋分子取向度與結晶度的區(qū)別?分子的取向主要纖維的什么物理性能?為什么?如何改善纖維的取向?

  取向度:指纖維中大分子排列與纖維軸向平行的程度。

  結晶度:指纖維中大分子有序排列的程度。

  兩者沒有必然的關系。

  分子取向主要影響纖維的強力,取向度高,沿纖維軸向排列的分子鏈就多,能承受的外力就大,因此纖維強力就高。

  拉伸纖維可提高纖維的取向度。

  7. 纖維大分子中結晶區(qū)和非晶區(qū)的特點。

  晶區(qū)特點:

  (1)大分子鏈段排列規(guī)整;

  (2)結構緊密,縫隙,孔洞較少;

  (3)相互間結合力強,互相接近的基團結合力飽和。

  非晶區(qū)特點:

  (1)大分子鏈段排列混亂,無規(guī)律;

  (2)結構松散,有較多的縫隙、孔洞;

  (3)相互間結合力小,互相接近的基團結合力沒飽和。

  8. 簡述分子間作用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產生原因如下表:

  表1-1 分子間作用力產生原因及其特點

名稱

產生原因

特點

范德華力

定向力

產生于極性分子間,是由它們的永久偶極矩作用而產生的

作用能量3~5千卡/克分子;與溫度有關

誘導力

由相鄰分子間的誘導電動勢產生的,產生于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之間

1.5~3千卡/克分子;與溫度有關

色散力

由相鄰原子上的電子云旋轉引起瞬時的偶極矩而產生的。產生一切非極性分子中。

0.2~2千卡/克分子;與溫度無關

氫鍵

大分子側基(或部分主鏈上)極性基團之間的靜電吸引力(如-NH2,-COOH,-OH,-CONH等)

能量1.3~10.2千卡/克分子距離2.3~3.2A ;與溫度有關

鹽式鍵

在部分大分子側基上,某些成對基團之間接近時,產生能級躍遷的原子轉移,從而基團間形成相互結合的化學鍵。

是化學鍵中作用力較弱的一種,能量30~50千卡/克分子

化學鍵

少數(shù)纖維的大分子之間存在著橋式側基。

能量50~200千卡/克分子

  影響因素:

  (1)單基化學組成(原子團多少、極性集團數(shù)目、極性強弱)

  (2)聚合度

  (3)分子間距離

  9. 試述纖維內部結構狀態(tài)對纖維基本性能的影響?

  纖維結構:是指組成纖維的纖維結構單元相互作用達到平衡時在空間的幾何排列。

  大分子結構:化學組成、單基結構、端基組成、聚合度及其分布、大分子構象、大分子鏈柔曲性等

  超分子結構:晶態(tài)、非晶態(tài)、結晶度、晶粒大小、取向度、側序分布等。

  形態(tài)結構:縱橫向幾何形態(tài)、徑向結構、表面結構、孔洞結構等

  微形態(tài)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能觀察到的結構。如微纖、微孔、孔洞結構等。

  宏形態(tài)結構:用光學顯微鏡能觀察到的結構。如皮芯結構、截面形態(tài)。

  單基的化學結構、官能團的種類決定了纖維的耐酸、耐堿、耐光、吸濕、染色性等,單基中極性官能團的數(shù)量、極性強弱對纖維的性質影響很大。 例:大分子親水基團的多少和強弱—→吸濕性 ;分子極性的強弱—→電學性質

  聚合度:n→臨界值,纖維開始具有強力;n↑,纖維強力↑(∵n↑,大分子間的結合鍵↑結合能量變大);但增加的速率減小;n至一定程度,強力趨于不變。 n低時,一般來說,纖維的強度低些,濕強度也低些,脆性明顯些。n的分布:希望n的分布集中些,分散度小些,這對纖維的強度,耐磨性、耐疲勞性、彈性都有好處。 制造化纖時,要控制n的大小。 n太小——強度不好;n太大——紡絲困難。常用纖維的n: 棉、麻的聚合度很高 ,成千→上萬; 羊毛 576; 蠶絲 400;粘膠: 300-600;一根纖維中各個大分子的n不盡相同,具有一定的分布→高聚物大分子的多分散性。

  結晶度對纖維結構與性能的影響: 結晶度增加,纖維的拉伸強度、初始模量、硬度、尺寸穩(wěn)定性、密度等增大;纖維的吸濕性、染料吸著性、潤脹性、柔軟性、化學活潑性變差。 結晶度減小,纖維吸濕性增強,容易染色;拉伸強度較小,變形較大,纖維較柔軟,耐沖擊性,彈性有所改善,密度較小,化學反應性比較活潑。

  取向度與纖維性能間的關系:取向度大,大分子可能承受的軸向拉力也大,拉伸強度較大,伸長較小,模量較高,光澤較好,各向異性明顯。

  結晶與取向是兩個概念,結晶度大不一定取向度高,取向應包括微晶體的取向。除了卷繞絲,一般說來,結晶度高,取向度也高。

  10. 為什么不用纖維橫截面面積而用線密度來描述纖維細度?

  因為大部分纖維的橫截面是非圓形的,且不規(guī)則,面積不易計算。

首頁 1 2 3 4 尾頁
責編:zhangjing0102
南汇区| 高雄县| 洪洞县| 河北省| 桦川县| 连江县| 平陆县| 略阳县| 大方县| 太康县| 乌拉特前旗| 饶平县| 邯郸市| 贵溪市| 秦安县| 呼图壁县| 乳山市| 塔城市| 东光县| 昔阳县| 西华县| 毕节市| 万山特区| 兴隆县| 奉新县| 莱芜市| 咸宁市| 山东省| 周宁县| 蚌埠市| 高淳县| 嘉鱼县| 闸北区| 莫力| 灌阳县| 丹阳市| 武安市| 临沂市| 鄂州市| 县级市|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