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wǎng)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教育類 >> 大學語文 >> 文章內容

排行熱點

自考專升本《大學語文》強化練習試題及答案九

來源:華課網(wǎng)校  [2019年7月12日]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提倡“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學主張的是( D )

  A.韓愈

  B.柳宗元

  C.蘇軾

  D.歐陽修

  分析:要求掌握一些作家的文學主張: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歐陽修:“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韓愈:“辭必己出,言之有物!

  參考答案:D.歐陽修;

  2.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認為,大學的宗旨是( A )

  A.研究高深學問

  B.倡敬愛師友之風

  C.砥礪道德品行

  D.倡導正當之娛樂

  分析: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闡述"三事"的內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強調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非為做官致富,其中滲透著精神獨立、學術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礪德行,強調束身自愛,反對同乎流俗,蘊含著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愛師友,倡導以誠相待,道義相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禮義觀念。以上三事體現(xiàn)了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大學精神的堅守,對道德品行與完善人格的追求,也是蔡元培辦學的宗旨。

  參考答案:A.研究高深學問;

  3.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所說的“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指的是( C )

  A.上帝意志

  B.靈魂不死

  C.客觀世界

  D.精神王國

  分析: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是對客觀世界的探求。堅持這種探索是“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宗教感情。

  這段話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人的認識有限,宇宙是無限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人對藝術,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但是,人類并不因為“探索的永無止境”,而停止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而這種探索,成為自己畢生追求的“宗教感情”。

  參考答案:C.客觀世界;

  4.《垓下之圍》中突出英雄末路時無可奈何心態(tài)的場景是( C )

  A.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

  B.東城突圍時斬將刈旗

  C.羞見父老而拒渡烏江

  D.“吾為若德”而自刎沙場(表現(xiàn)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

  分析:《垓下之圍》描繪了哪三個場面?各表現(xiàn)了項羽怎樣的性格?

  (1)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表現(xiàn)項羽英雄多情,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暗示出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

  (2)東城快戰(zhàn):表現(xiàn)出項羽愛逞匹夫之勇,說到做到,展現(xiàn)項羽勇猛無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的悲劇性。

  (3)烏江自刎:寧死不屈,揭示出項羽內心世界知恥重義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無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參考答案:C.羞見父老而拒渡烏江;

  5.《張中丞傳后敘》的兩種主要行文方式是( C )

  A.敘述與抒情

  B.議論與抒情

  C.議論與敘述

  D.描寫與抒情

  分析:本篇文章議論與敘事并重的特點(重點)

  本文前部分是議論文,屬于駁論;后部分是記敘文。

  前部分駁斥從兩個方面駁斥了對許遠的誣蔑,從一個方面駁斥了對張巡,許遠守睢陽這件事情的誣蔑,贊揚了他們捍衛(wèi)天下的事跡;后部分記敘了南霽云乞師賀蘭進明的英雄事跡,補記了張巡,許遠的事情。兩部分各有側重,但相輔相成,有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前面是后面的綱,后面是前面的事實佐證,緊緊圍繞主旨。

  參考答案:C.議論與敘述;

  6.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主要目的是( C )

  A.移風易俗,破除陋習

  B.黨同伐異,鞏固統(tǒng)治

  C.加強邊防,擴展領土

  D.廢棄傳統(tǒng),改奉異教

  分析: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趙武靈王親自前往拜望,說:“我們趙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是燕國,東胡,西面靠著樓煩和與秦國,韓國的邊界。如今如果沒有騎射裝備,我們如何防守得住?過去,中山這樣的小國依仗齊國的強大兵力的支持,侵占踐踏我國,掠奪我們的百姓,引水圍困鄗城,若不是祖先,神靈保佑,幾乎失守。先君把這些看作國恥。所以我要立志學習胡人之長,變服騎射,正是為了加強邊防,報中山侵犯我國之仇。“已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分析:C.加強邊防,擴展領土;

  7.《秋夜》一文除了表現(xiàn)出作者的戰(zhàn)斗精神外,還表現(xiàn)了他的( C )

  A.曠達情懷

  B.博愛胸襟

  C.深邃思辨

  D.機智幽默

  分析: 這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詩,通過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寫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境,體現(xiàn)了作者與惡勢力進行不妥協(xié)斗爭的精神。意境深遠,啟發(fā)聯(lián)想;

  參考答案:C.深邃思辨;

  8.下列《哭小弟》語句中,屬于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是( B )

  A.記得每次看病,候診室里都像公共汽車上一樣擁擠

  B.車里有許多人等著,他們一定要等著,準備隨時獻血

  C.曾有個別的醫(yī)生不耐煩地當面對小弟說,治不好了

  D.風燭殘年的父親想兒子,尤其這幾年母親去世后

  分析:人物的描寫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是對目標人物進行直接的外貌,心理,行動,語言描寫;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通過對周圍人物與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xiàn)所要描寫的人物,即間接地描寫對象。間接描寫更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陌上!肪褪堑湫偷膫让婷鑼。

  參考答案:B.車里有許多人等著,他們一定要等著,準備隨時獻血

  9.《我與地壇》中,“我”十五年總是到地壇古園去的主要目的是( A )

  A.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現(xiàn)實

  B.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

  C.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D.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分析:“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

  參考答案:A.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現(xiàn)實

  10.下列詩歌,整體描繪“可望難即”情境的是( A )

  A.《蒹葭》

  B.《長恨歌》

  C.《湘夫人》

  D.《早雁》

  分析:對四首詩詞的的理解。

  《湘夫人》描寫的是湘君約湘夫人見面,而最終也沒能相見情景,表達了對湘夫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長恨傳》。是歌頌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之間的真摯愛情的長篇敘事詩。

  《早雁》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數(shù)民族回鶻烏介可汗率眾向南騷擾。北方邊地各族人民流離四散,痛苦不堪。杜牧當時任黃州刺史,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深為關注。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jié),詩人目送征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蒹葭》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表明人類面臨的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追尋的兩種境況:一種,逆流追尋,茫茫秋水,縱橫間隔,山高水復,道阻且長;另一種,順流追尋,癡情恍惚,若有若無,幻像迷離,“宛在水中央”。兩種的結果都是可望不可即。

  參考答案:A.《蒹葭》

首頁 1 2 3 4 5 尾頁
責編:zj10160201
繁峙县| 乃东县| 天峨县| 平安县| 出国| 揭阳市| 公主岭市| 娄烦县| 甘泉县| 蒲江县| 万荣县| 襄城县| 凤山市| 兰溪市| 竹山县| 崇左市| 西贡区| 余姚市| 弋阳县| 武宁县| 宾川县| 运城市| 奉化市| 宿州市| 开封县| 寿宁县| 方正县| 含山县| 清河县| 图片| 洪湖市| 通化县| 马公市| 河池市| 乌拉特后旗| 清远市| 焉耆| 平远县| 海淀区| 南靖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