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 剩飯變餿、酒精燃燒都有其他物質生成,都屬于化學變化。
2.A
3.C [解析] 不能用一只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只酒精燈,以免失火;天平只能精確到0.1 g,無法準確量取10.05 g固體;D選項中選用的量筒量程大,會使誤差增大。
4.B [解析]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物,如CO、CO2、Na2CO3等均屬無機物。一種元素在同一種化合物中表現(xiàn)出的化合價不一定相同,如NH4NO3中N顯-3、+5兩種價態(tài)。有單質和化合物生成的反應也可能是分解反應。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6 g碳和10 g氧氣充分燃燒既生成CO2又生成CO,不可能生成16 g二氧化碳。故選B。
5.C [解析] 鹽酸和硫酸均顯酸性是因為溶液中都有H+。
6.A [解析] 二氧化碳能作氣體肥料,是因為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條件下,在植物體內能與水作用產生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
7.B [解析] 硫酸鎂與鹽酸、硫酸和硝酸鉀都不能反應,所以硫酸鎂能存在于該溶液中。
8.D [解析] 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可以將鎂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加入過量的氯化鋇可以將硫酸根離子沉淀,至于先除鎂離子,還是先除硫酸根離子都行,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除鈣離子加入碳酸鈉轉化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鈉一定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鋇之后,這樣碳酸鈉可除去反應剩余的氯化鋇。離子都沉淀了,再進行過濾,最后再加入鹽酸除去反應剩余的氫氧根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所以正確的順序為:②加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⑤加過量的氯化鋇溶液、④加過量的碳酸鈉溶液、①過濾、③加適量鹽酸。
9.C [解析] 水與雙氧水均為無色透明液體,觀察顏色無法鑒別二者。
10.BC [解析] 反應后過濾、濾液呈淺綠色,說明Fe已開始反應,Al已經(jīng)反應完,若AgNO3過量則濾渣中不一定有鐵,加入稀鹽酸不一定有氣泡產生,A錯誤;濾液中Ag+ 可能沒有被置換完,向濾液中加入稀鹽酸,可能有沉淀產生,B正確;Al和Fe都可以和AgNO3 反應,把Ag置換出來,故濾渣中一定含有Ag,C正確;濾液中Ag+ 可能沒有被置換完,濾液中可能含AgNO3,一定含有Al(NO3)3,D錯誤。
11.AD [解析] 鐵過量,鋅恰好完全反應時等質量的硫酸消耗完,產生的H2相等,天平平衡,A正確;鋅過量,鐵一定過量,B錯誤;兩燒杯的酸均過量時,質量相等的鐵和鋅反應完,產生的H2不相等,則天平不平衡,C錯誤;兩燒杯中的酸均完全反應時,產生的H2相等,天平平衡,D正確。
12.ABC [解析] 反應得到無色溶液,說明樣品中一定沒有CuSO4。13.8 g純的K2CO3與稀鹽酸完全反應能得到氣體4.4 g,現(xiàn)在13.8 g樣品不純也同樣產生4.4 g氣體,由于若相同質量均為13.8 g的Na2CO3和MgCO3分別與足量稀鹽酸產生氣體的質量均大于4.4 g,故說明樣品中的雜質一定有NaCl;Na2CO3和MgCO3中至少存在一種,
13.(1)2SO42- (2)
(3)Al3+ 14.(1)2CO+2NO
N2+2CO2 (2)氧化 (3)溫室效應 (4)C
15.(1)B>A=C (2) AA>C (4)C
[解析] t3℃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所以將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加水溶解配制成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AC,分別降溫到t1℃,A、B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飽和溶液會有晶體析出,溶質質量分數(shù)減小,C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故C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不變,A、B、C的飽和溶液由t2℃降溫到t1℃,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由大到小的順序是B>A>C。由于硝酸銨溶于水時會使溶液溫度降低,而該物質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溶解的量會越多,故這種物質應是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的C。
16.(1)Na2CO3和BaCl2 CuSO4和NH4Cl
(2)Na2CO3+BaCl2
BaCO3↓+2NaCl
17. Fe、Cu FeSO4
[解析]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鐵排在氫前面,銅排在氫后面,將氧化銅和鐵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稀硫酸中,氧化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在濾出的不溶物中加少量稀硫酸,有氣泡產生,說明鐵過量,因此濾液中一定沒有硫酸銅,不溶物中一定含有被置換出來的銅和剩余的鐵。
18.Na+和OH- Cl-和NO3-
[解析] pH=13,說明溶液中一定含有OH-,則Mg2+、Fe3+、H+不能存在,因為Mg2+、Fe3+會與氫氧根離子產生沉淀,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產生水;則陽離子只剩余了鈉離子,故一定含有鈉離子;當取溶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無明顯現(xiàn)象,則說明CO32-不存在,因為碳酸根離子與鹽酸會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繼續(xù)滴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說明有氯離子,但是氯離子是原溶液的還是鹽酸中的就不能確定了。
19.(1)B C ②③
(2)2H2O2
2H2O+O2↑ 有大氣泡逸出
20.BaCO3 BaSO4 [提出猜想] BaCl2 [實驗探究] ① ③④ ④ ②
21.(1)4 (2)22.2% (3)25 g 10.55%
[解析] (2)設:10 g氯化鈣溶液含溶質質量為x。
Na2CO3+CaCl2
CaCO3↓+2NaCl
111 100
x 2 g
100(111)= 2 g(x) x=2.22 g
w(CaCl2 )= 10 g(2.22 g)×100%=22.2%
(3)設:每份原固體混合物溶液可與質量為y的氯化鈣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CaCl2———CaCO3
111 100
22.2% y 5 g
100(111)= 5 g(22.2%y) y=25 g
設:每份原固體混合物含Na2CO3質量為z,與氯化鈣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后生成NaCl質量為w。
Na2CO3+CaCl2
CaCO3↓+2NaCl
106 100 117
z 5 g w
100(106)= 5 g(z) z=5.3 g
100(117)= 5 g(w) w=5.85 g
每份水的質量=280 g ÷ 4 = 70 g
w(NaCl)= 10 g+25 g+70 g-5 g(10 g-5.3 g+5.85 g)×10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