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詩文閱讀與積累。(22分)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第7-8題。(4分)
定風波①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輕勝馬,誰怕?一蓑③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恝苁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①這首詞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被貶為黃州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②芒鞋:草鞋。③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④向來:方才。
7.下列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B.“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匆匆急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
C.下片前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
D.這首詞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
8.下列對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小事,表現(xiàn)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B.“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C.末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D.全詞意境含蓄,內蘊雋永,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xiàn)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3題。(10分)
、儆谑琼椡跄擞麞|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②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③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④,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⑤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⑥”乃自刎而死。 (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注釋:①本篇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烏江自刎,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②檥船:停船靠岸。③籍:項羽本名籍。④騎司馬:官名。 呂馬童:背楚歸漢的故人。⑤王翳:舊秦軍的將士,在三秦歸漢時加入劉邦軍。⑥吾為若德:我送你個人情吧!
9.下列選項中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A.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B.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C.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D.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10.解釋文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被( ) (2)顧( )
11.翻譯文中畫線句。(2分)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2.項羽是如何處置他的馬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2分)
13.李清照有詩云: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如何看待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做法?(2分)
(三)古詩文積累。(8分)
14.填補下列名句的空缺處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水何澹澹, 。
(2) ,君子好逑。
(3)無絲竹之亂耳, 。
(4) ,愁云慘淡萬里凝。
(5)王安石《登飛來峰》中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 , 。
(6)人們常引用孟子的“ , ”,強調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