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7—19題。(共10分)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③而去之。諜④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蹦巳ブ,及孟門⑦,而原請降。
1·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軍吏將這一情況匯報給晉文公,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么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孟門附近地方,原國便宣布投降了。
(《國語·文公伐原》)
注:①[原]原國,姬姓小國。②[令]限令。③[疏軍]撤兵。疏,散、撤。④[諜]刺探軍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護,即賴以生存。⑦[孟門]原國地名。
17.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又何間焉( ) (2)公令疏軍而去之( )
18.翻譯文中劃線句子。(2分)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對話中,曹劌的“ ”和魯莊公的“ ”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xiàn)。(用文中的詞語作答)
(2)甲乙兩文都是寫戰(zhàn)爭的,但從戰(zhàn)爭階段的角度來看有所不同,甲文寫的是 ,乙文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甲乙兩文都強調(diào)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條件,文中都有反映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畫線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 ”這一句。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①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笨鬃宇欀^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②,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③,隨小者之戇④而有危亡之敗⑤也。”
【注釋】①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后又借指雛鳥。②從:跟隨。③階:通“借”,憑借。④戇(zhuànɡ):愚。⑤。汉,禍亂。
孔子看見捉鳥的人,捉到的都是小鳥。孔子問他:“大鳥卻捕不到,這是為什么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受到驚嚇,所以難以捕捉到,小鳥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鳥跟從大鳥,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鳥跟從小鳥,就可以捕捉到!笨鬃踊剡^頭對弟子們說:“容易受到驚嚇的(大鳥)就能遠離禍害,喜歡貪食的(小鳥)就容易忘記禍患,這是出自它們的本性啊。跟從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禍與福。所以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要謹慎選擇自己跟從的人,借助年長者的謀慮來保全性命,仿效年輕人的愚蠢和魯莽,會有面臨危險死亡的禍患!
10.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孔子顧謂弟子曰( ) (2)利食而忘患( )
11.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譯文:
12. 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 而遠 有相似之義。(1分)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20—21題。(共4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20.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龍標被貶之地的偏遠?
21.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兩個角度進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