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單元 皮外骨傷科病證
一、癮疹
【病因病機】
本病之病位在肌膚腠理。多與風邪侵襲、胃腸積熱有關。腠理不固,風邪乘虛侵襲,遏于肌膚而成;或體質素虛;或食用魚蝦葷腥食物,以及腸道寄生蟲等,導致胃腸積熱,復感風邪,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腠理而發(fā)。
【辨證】
主癥 皮膚突然出現(xiàn)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風團,成塊或成片,高起皮膚,邊界清楚,其色或紅或白,瘙癢異常,發(fā)病迅速,消退也快,此起彼伏,反復發(fā)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
若發(fā)作與氣候變化有明顯關系,或疹塊以露出部位為重,或兼有外感表證者,為風邪襲表;發(fā)作與飲食因素有明顯關系,伴有脘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伴有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質紅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為胃腸積熱;久病不愈,熱傷陰血,可致血虛風燥之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風和營。以手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風邪侵襲者,加外關、風池;胃腸積熱者,加足三里、天樞;濕邪較重者,加陰陵泉、三陰交;血虛風燥者,加足三里、三陰交;呼吸困難者,加天突;惡心嘔吐者,加內關。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
方義 曲池、合谷同屬陽明,擅開泄,既可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風邪侵襲、胃腸積熱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營血,膈俞為血之會穴,委中又名“血郄”,與血海同用,可調理營血,而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神門、腎上腺、內分泌、肺、耳尖、耳背靜脈。毫針剌,中強刺激,耳尖、耳背靜脈可點刺出血。
二、蛇串瘡
【病因病機】
多由肝郁化火、過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熱時毒有關。情志不暢,肝經郁火;過食辛辣厚味,脾經濕熱內蘊;又復感火熱時毒,以致引動肝火,濕熱蘊蒸,侵淫肌膚、經絡而發(fā)為皰疹。
【辨證】
主癥 初起患都皮膚灼熱刺痛,皮色發(fā)紅,繼則出現(xiàn)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狀皰疹,多呈帶狀分布,多發(fā)生于身體的一側,以腰脅部為最常見。皰疹消失后可遺留頑固性疼痛。
兼見皰疹色鮮紅,灼熱疼痛,皰壁緊張,口苦,心煩,易怒,脈弦數(shù)者,為肝經火毒;皰疹色淡紅,起黃白水皰,皰壁易穿破,滲水糜爛,身重腹脹,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脾胃濕熱;皰疹消失后遺留疼痛者,為瘀血滯留,血絡不通。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取局部穴及相應夾脊穴為主。
主穴 局部阿是穴 夾脊
配穴 肝經郁火盛,加行間、大敦、陽陵泉;脾胃濕熱者,加血海、隱白、內庭。
操作 毫針瀉法。局部阿是穴采用圍刺,在皰疹帶的頭、尾各刺一針,兩旁則根據(jù)皰疹帶的大小選取1~3點,向皰疹帶中央沿皮平刺;蛴萌忉橖c刺皰疹及周圍,拔火罐,令出血3~5ml。隱白、大敦也用點刺出血法。
方義 局部阿是穴圍刺或點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取夾脊穴,直刺毒邪所留之處,可瀉火解毒,通絡止痛。肝經郁火盛者,用肝經井穴大敦、滎穴行間,膽經合穴陽陵泉,以清瀉肝膽經火毒;脾胃濕熱者,加血海清血熱,配隱白、內庭以清瀉脾胃濕熱。
2.其他治療
皮膚針法皰疹消失后遺留的神經痛可在局部用皮膚針叩刺,加艾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