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細菌性食物中毒
定義:進食被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臨床分類:胃腸型食物中毒、神經(jīng)型食物中毒
一、概述
●臨床上最為多見,夏秋季多見。
●起病急,進食不潔食品引起,進餐者集體起病。
●臨床主要特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急性胃腸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二 、病原學(xué)
● 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病原菌之一,其中以豬霍亂沙門菌多見,其次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毒性排序:豬 S > 腸炎 S > 鼠 S。不分解蛋白質(zhì),肉類被污染外觀上無明顯改變。
1、革蘭氏染色陰性的桿菌,無芽胞,無莢膜。
2、抵抗力:在自然界抵抗力較強,但不耐熱。
3、存在部位:寄生于動物(豬、牛、羊)的腸道、內(nèi)臟、肌肉中。。
4、污染食物:水、食物、餐具,以肉、牛奶及蛋類為主
● 副溶血性弧菌:國內(nèi)沿海地區(qū)副溶血性弧菌占首位。
1、形態(tài)結(jié)構(gòu): 是G-多形態(tài)的球桿菌,含3%--3.5%氯化鈉的培養(yǎng)基
2、抵抗力:
3、中毒食品:海產(chǎn)品或腌菜、涼拌菜;
4、致病因子:耐熱與不耐熱溶血素兩種,引起腸粘膜充血、水腫和導(dǎo)致分泌性腸液潴留腹瀉。
● 大腸桿菌
常見致病菌分四類:
1、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ETEC)
2、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
3、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
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
●四種大腸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比較
致病菌 |
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 |
致病性大腸桿菌
|
侵襲性大腸桿菌 |
腸出血性 大腸桿菌 |
發(fā)病機理 |
腸毒素 |
粘附因子 |
侵襲力
|
類志賀 毒素 |
發(fā)病年齡 |
嬰兒,小兒旅游者 |
< 2歲嬰兒 |
成 人 |
所有年齡 |
大便形狀 |
水樣或 米泔樣 |
水樣或 粘液樣 |
痢疾樣 大便 |
血水樣 大便 |
● 變形桿菌
1、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呈明顯的多形性,有球形和絲狀形,無芽孢,無莢膜的G-桿菌,運動活潑。
2、分類:普通變形桿菌、奇異變形桿菌、莫根變形桿菌、雷極變形桿菌、無恒變形桿菌
3、中毒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動物性食品為主,也見于涼拌菜、剩飯菜因其不分解蛋白質(zhì),故感官性狀無明顯腐敗跡象。
4、致病物質(zhì):腸毒素,莫根變形桿菌產(chǎn)生組胺脫羧酶
● 金黃色葡萄球菌
1、G+,不產(chǎn)生芽胞,無莢膜。
2、存在部位:人體皮膚、鼻腔、鼻咽部、指甲下或皮膚化膿感染。
3、污染食物:淀粉、乳類、魚、肉等食物。
4、致病因素:可產(chǎn)生耐熱腸毒素,A、B、C、D、E 5個血清型,A型最常見
● 蠟樣芽胞桿菌
1、形態(tài)結(jié)構(gòu):G+粗大桿菌,需氧、有芽孢
2、致病物質(zhì):產(chǎn)生腸毒素、催吐素
3、存在部位:存在于土壤、塵埃、水、草和腐物中,也存在于人、畜腸道中
4、中毒食品:多因食用剩米飯及未再加熱的熟肉、魚等引起。
三、流行病學(xué)
傳染源:被致病細菌感染的動物或人。
●傳播途徑:進食被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傳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可重復(fù)感染
四、爆發(fā)流行特征:
● 發(fā)病突然,潛伏期短。
● 集體進食者集體發(fā)病,病情輕重與進食量有關(guān)(同食者同發(fā)病)
● 停止進食后,疫情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