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在靜脈回流正常的情況下,由于原發(fā)心臟損害引起心血量減少;不能滿足組織代謝需要的綜合征。
心肌收縮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環(huán)和(或)體循環(huán)淤血為主要表現(xiàn)。極少情況下是指舒張性心力衰竭。故多稱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1.基本病因
(1)原發(fā)性心肌損害
1)缺血性心肌損害:節(jié)段性心肌損害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和限制型心肌病。
2)心肌代謝障礙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肌病,維生素B1缺乏性心臟病及心肌淀粉樣變性。
(2)心臟負荷過重
1)前負荷過重:①心臟瓣膜關閉不全,血液返流,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動靜脈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間隔缺損或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③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環(huán)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貧血動脈靜脈瘺,腳氣病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心臟的容量負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負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償性擴大,以維持正常心排血量,但超過一定限度即出現(xiàn)失代償表現(xiàn)。
2)后負荷過重:見于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瓣狹窄等左、右心室收縮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償性肥厚以保證射血量,持久的負荷過重,心肌必然發(fā)生結構和功能改變而終至失代償,心臟排血量下降。
2.誘因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誘因;感染性心內膜炎作為心力衰竭的誘因也不少見,常因其發(fā)病隱襲而易漏診。全身感染可是誘因之一。
(2)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嚴重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誘發(fā)心力衰竭。
(3)水電解質紊亂血容量增加如攝入鈉鹽過多,靜脈輸入液體過多、過快等。
(4)過度體力勞累或情緒激動如妊娠后期及分娩過程,暴怒等。可加重心臟負荷。
(5)治療不當如不恰當停用洋地黃類藥物或降壓藥,利尿過度等。
(6)原有心臟病變加重或并發(fā)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發(fā)生心肌梗死,風濕性心瓣膜病出現(xiàn)風濕活動,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貧血等。
(7)環(huán)境氣候急劇變化。
(二)病理生理
1.代償機制
(1)Frank Starling機制,左心室功能曲線,考生要理解其含義。
(2)心肌肥厚,即心肌代償重構過程,當肥厚不足以克服室壁應力時,左室發(fā)生不可逆的功能減退。
(3)神經體液的代償機制,神經內分泌激活可增強心肌收縮力使心排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縮,增加水鈉潴留加重心臟負擔。
1)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
2)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S)激活。
3)心力衰竭時各種體液因子的改變
①心鈉素有很強的利尿作用。
②VP(ADH)發(fā)揮縮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的作用。
、劬徏る
3.關于舒張功能不全
(1)主動舒張功能障礙心室壓力容量曲線向左上移位。因能量供應不足Ca2+不能及時地被肌漿網回攝及泵出胞外而引起。
(2)由于心室肌的順應性減退及充盈障礙,它主要見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壓及肥厚性心肌病時。
(三)心力衰竭的類型
1.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2.急性和慢性心衰
3.收縮性和舒張性心衰
(四)心功能的分級
(1)主要是根據患者自覺的活動能力劃分為四級:
I級:患有心臟病但活動量不受限制,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蚣墸盒呐K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平時一般活動下可出現(xiàn)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Ⅲ級: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平時一般活動即引起上述的癥狀。
、艏墸盒呐K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tài)下也出現(xiàn)心衰的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
(2)第二種是客觀的評估,即根據客觀的檢查手段如心電圖、負荷試驗、X線、超聲心動圖等來評估心臟病變的嚴重程度,分為A、B、C、D四級:
A級:無心血管疾病的客觀依據。
B級:客觀檢查示有輕度心血管疾病。
C級:有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觀證據。
D級: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