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中醫(yī)婦科急癥治療
要點:
1.血崩證
婦科血癥以陰道流血為主要癥狀,大量陰道流血可導致亡血厥脫,甚至危及生命,是婦科常見的急癥與危重癥。
辨證要點:臨證之際,首先應分辨出血的部位。一般通過陰戶、陰道的望診,結合婦科檢查,可以明確出血來自子宮腔、子宮頸或陰道。其次須辨別引起出血的病癥,如月經(jīng)病之月經(jīng)過多、崩漏;妊娠病之墮胎、小產(chǎn);產(chǎn)后病之產(chǎn)后血暈、惡露不絕;雜病之瘕下血;以及外傷出血等。辨證則有虛、瘀、寒、熱之別。
中醫(yī)治療:根據(jù)辨病與辨證,選用相應方藥。內(nèi)服中藥常用黃芪、人參、黨參以補氣止血;補骨脂、艾葉炭以溫經(jīng)止血;煅龍骨、煅牡蠣、阿膠以固澀止血;仙鶴草、地榆、茜根以涼血止血;蒲黃、三七、血竭、云南白藥等以祛瘀止血。常用方如獨參湯、生脈散、舉元煎、固本止崩湯、膠艾湯、清熱固經(jīng)湯、失笑散等。
針灸對止血有其特效,體針常用穴位如斷紅穴(二、三掌骨之間,指端下一寸)子宮、中極、關元、陰陵泉、血海、三陰交、太溪等;耳針可取穴子宮、卵巢、腎上腺、心、肝、脾,隔日一次,血止后可每周埋針一次,雙耳交替,用以鞏固療效。
西醫(yī)治療:因證情急重,必要時中西藥結合治療。常用西藥止血劑有維生素K、維生素C、安絡血、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若墮胎、小產(chǎn)不全,應急以下胎益母,雖可用脫花煎等中藥,但血崩勢急,必要時當刮宮清除宮腔內(nèi)殘留之妊娠物;對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者,必要時可用性激素止血、刮宮,而子宮收縮乏力性產(chǎn)后出血,又可應用催產(chǎn)素、麥角新堿類宮縮劑減少出血。若為臟器內(nèi)出血,需行急診手術。若外傷出血,應立即清創(chuàng)縫合止血。
2.急腹癥
婦科痛癥以下腹痛為主要癥狀,對于急性下腹痛者,在采取緩解疼痛的止痛法之前,必須先明確診斷并進行必要的鑒別,切忌隨意使用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造成誤診。
辨證要點:首先要問清病史,仔細檢查。明確病因、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局部有無壓痛或反跳通,有無結塊,進行辨病和辨證。按之痛甚者多實,按之痛減者多虛;得熱痛甚為熱證,得熱痛減為寒證;刺痛、痛有定處為血瘀;絞痛為寒凝;反跳痛多為化膿性炎癥。
辨證用藥,血瘀而痛,可選用田七痛經(jīng)膠囊、血竭膠囊口服,或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靜脈滴注。寒凝而痛,可用當歸注射液肌肉注射,或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濕熱壅滯,可用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血寒,治宜溫經(jīng)止痛。常用藥如艾葉、小茴香、肉桂、烏藥、吳茱萸、高良姜、荔枝核、細辛、白芷等。氣滯,治宜行氣止痛,常用藥如香附、郁金、川芎、木香、青皮、沉香、九香蟲、佛手等。血瘀,治宜化瘀止痛,常用藥如川芎、延胡索、三七、當歸、沒藥、乳香、五靈脂、王不留行等。血熱,治以清熱止痛,常用藥如川楝子、丹皮、赤芍、紅藤、敗醬草等。
針灸對痛證的治療有迅速緩急止痛之效,體針常取穴位為三陰交、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予中強刺激;必要時以止痛藥劑注射于上、次穴。耳針可選子宮、交感、腎,均中強刺激。外治可用膏藥熱熨或外敷。
異位妊娠破裂或流產(chǎn)、卵巢黃體或卵泡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隱性出血型胎盤早剝、子宮破裂等引起的急腹癥,則需迅速剖腹探查,救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