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B
1、A.癤
B.癰
C.膿腫
D.丹毒
E.冷膿腫
<1> 、單個(gè)引起的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稱
A、
B、
C、
D、
E、
<2> 、骨結(jié)核病變炎癥波及周圍組織時(shí),淋巴結(jié)可彼此粘連成團(tuán),或與皮膚粘連。皮膚表面無紅、熱及明顯壓痛,捫之有波動(dòng),稱為
A、
B、
C、
D、
E、
<3> 、相鄰多數(shù)毛囊及其附件同時(shí)發(fā)生急性化膿性炎癥者
A、
B、
C、
D、
E、
2、A.牙源性
B.腺源性
C.損傷性
D.血源性
E.醫(yī)源性
<1> 、新生兒頜骨骨髓炎感染來源多為
A、
B、
C、
D、
E、
<2> 、邊緣性頜骨骨髓炎感染來源多為
A、
B、
C、
D、
E、
<3> 、中央性頜骨骨髓炎感染來源多為
A、
B、
C、
D、
E、
<4> 、嬰幼兒下頜下間隙感染來源多為
A、
B、
C、
D、
E、
<5> 、口腔頜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徑是
A、
B、
C、
D、
E、
3、A.5%
B.15%
C.35%
D.60%
E.90%
<1> 、由單純厭氧菌引起的感染約為
A、
B、
C、
D、
E、
<2> 、由單純需氧菌引起的頜面部感染約為
A、
B、
C、
D、
E、
<3> 、由混合性的需氧和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可達(dá)
A、
B、
C、
D、
E、
4、A.淡黃稀薄膿液
B.翠綠色,稍黏稠,有酸臭味
C.黃色黏稠膿液
D.灰白或灰褐色膿液
E.膿液稀薄污濁,似米湯,夾雜有干酪樣壞死物
<1> 、鏈球菌感染形成的膿液一般為
A、
B、
C、
D、
E、
<2> 、冷膿腫的膿液一般為
A、
B、
C、
D、
E、
<3> 、混合細(xì)菌感染的膿液一般為
A、
B、
C、
D、
E、
<4>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的膿液一般為
A、
B、
C、
D、
E、
5、A.咬肌間隙感染
B.眶下間隙感染
C.下頜下間隙感染
D.翼下頜間隙感染
E.顳下間隙感染
<1> 、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頜支及下頜角為中心的咬肌區(qū)腫脹、充血、壓痛,伴明顯開口受限的間隙感染是
A、
B、
C、
D、
E、
<2> 、上頜結(jié)節(jié)阻滯麻醉,如針頭污染可引起的間隙感染是
A、
B、
C、
D、
E、
<3> 、主要來源與下頜智牙冠周炎及下頜磨牙的根尖周炎擴(kuò)散,偶有因化膿性腮腺炎波的間隙感染是
A、
B、
C、
D、
E、
<4> 、在解剖學(xué)上居于諸間隙中心位置的是
A、
B、
C、
D、
E、
6、A.牙源性
B.血源性
C.損傷性
D.腺源性
E.醫(yī)源性
<1> 、最常見的口腔頜面部感染是
A、
B、
C、
D、
E、
<2> 、面頸部淋巴結(jié)感染擴(kuò)散而引起
A、
B、
C、
D、
E、
<3> 、小兒化膿性淋巴結(jié)炎常因何種感染引發(fā)
A、
B、
C、
D、
E、
<4> 、導(dǎo)致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感染來源于
A、
B、
C、
D、
E、
<5> 、行局部麻醉、穿刺等操作未嚴(yán)格遵守?zé)o菌技術(shù)造成的繼發(fā)性感染
A、
B、
C、
D、
E、
<6> 、繼發(fā)于損傷后的感染為
A、
B、
C、
D、
E、
7、A.主要是葡萄球菌、鏈球菌
B.主要是厭氧性、腐敗壞死性細(xì)菌
C.主要是需氧菌
D.混合性菌群,除葡萄球菌、鏈球菌外,還可見產(chǎn)氣莢膜桿菌、厭氧鏈球菌、敗血梭形芽孢桿菌等
E.大腸菌群和需氧菌
<1> 、引起化膿性口底蜂窩組織炎的病原菌
A、
B、
C、
D、
E、
<2> 、口底多間隙感染的病原菌常常為
A、
B、
C、
D、
E、
<3> 、腐敗壞死性口底蜂窩組織炎的病原菌
A、
B、
C、
D、
E、
考試簡(jiǎn)介 報(bào)名條件 報(bào)名方式 報(bào)名時(shí)間 考試時(shí)間 考試科目 考試題型 合格標(biāo)準(zhǔn) 考試機(jī)構(gòu) 證書注冊(cè) 技能考試 考試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