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口腔結核
口腔軟組織的結核病損包括:口腔粘膜結核初瘡、口腔粘膜結核性潰瘍、口腔尋常狼瘡。
病原體結核桿菌。但一般認為口腔粘膜對結核桿菌的攻擊是有較強的抵抗力的 。
1.結核初瘡(原發(fā)性綜合征) :經23周的潛伏期后,在入侵處可出現(xiàn)一小結,并可發(fā)展成頑固性潰瘍,周圍有硬結 。病人一般無痛感,局部發(fā)生淋巴結痛。
2.結核性潰瘍: 口腔中最常見的繼發(fā)性結核損害是結核性潰瘍。病變可在粘膜任何部位發(fā)生,但常見于舌部。通常潰瘍邊界清楚,表現(xiàn)為淺表、微凹而平坦的潰瘍,基底有少許膿性滲出物,除去滲出物后,可見暗紅色的桑椹樣肉芽腫。潰瘍邊緣微隆,呈鼠嚙狀,并向中央卷曲,形成潛掘狀邊緣。
3.尋常狼瘡(lupus vulgaris):一般發(fā)生于無結核病灶且免疫功能較好的青少年或兒童。早期損害表現(xiàn)為一個或數個綠豆大小的結節(jié),質稍軟而略高出皮膚表面,邊界清楚,常無明顯自覺癥狀。
診斷根據臨床特點,特別是無復發(fā)史而又長期不愈的淺表潰瘍,應懷疑為此種損害。
口腔結核損害的確診,主要取決于組織病理學檢查,但活檢應在控制繼發(fā)感染后進行。
鑒別診斷:
1. 創(chuàng)傷性潰瘍 : 形態(tài)與損傷因子基本符合,除去創(chuàng)傷因子后損害逐漸好轉。
2. 惡性腫瘤 : 基底有硬結,邊緣部位比結核損害更硬,相應的淋巴結堅硬、粘連。
3.梅毒:有潰瘍或穿孔的梅毒瘤性浸潤,常類似結核性病變。鑒別診斷應通過梅毒血清試驗、結核菌素試驗。
4.深部真菌感染 :可以真菌培養(yǎng)或活檢。
第四節(jié) 球菌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臨床上以形成假膜損害為特征,故又稱為膜性口炎。
臨床表現(xiàn)本病可發(fā)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表面顯著充血水腫、灼痛,假膜特點是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較易拭去,遺留滲出糜爛面。周圍有明顯炎癥,唾液增多,疼痛。有非特異性口臭。區(qū)域淋巴結腫大壓痛。全身癥狀較輕微。
診斷原發(fā)性球菌性口炎是少見病,在診斷時首先要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檢查。
第五節(jié) 壞疽性口炎
壞疽是某局部組織發(fā)生急性壞死后,合并腐敗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病理過程,即組織的腐敗性壞死。目前,國內僅偶有個別病例發(fā)生。
病因 樊尚螺旋體和梭形桿菌為主要致病菌,還合并產氣莢膜桿菌與化膿性細菌的感染。
臨床表現(xiàn)疾病初起時常在單側頰粘膜上出現(xiàn)紫紅色硬結,迅速變黑脫落遺留邊緣微突起的潰瘍面,向深層擴展,并有大量壞死組織脫離,同時,頰部皮膚腫脹發(fā)亮,腐爛脫落,終致內外貫通,有特異性腐敗惡臭,但疼痛輕微。痊愈后常遺留嚴重缺損。
治療仔細除去壞死組織,3%雙氧水、氯己定清洗患部。青鏈霉素肌注,甲硝唑應用,補液、輸血、補充維生素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