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所謂君藥,李東垣《脾胃論》曰:“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藥是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單味藥治病用量較大方可見效,君藥用量較大方可突出在方中的主導作用。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藥物是決定方劑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當方劑中的藥物增加或減少時,必然要使方劑組成的配伍關系發(fā)生變化,并由此導致方劑功用的改變。這種變化主要用于臨床選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適合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次要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們常說的“隨癥加減”。
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病人如果對藥物產生格拒反應,我們就需要用和疾病性質相類似特性的藥物,使藥物能順利進入到體內,發(fā)揮應有的治療作用,這種方法,在中醫(yī)上就稱為“反佐”。比如說,疾病的性質是寒證,本來應該用熱藥進行治療,但如果寒邪較重,它就會對熱藥產生格拒,使熱藥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反佐”的方法(如在大量熱藥中加入少量的寒涼藥)來進行治療!盁崴幚浞師岱币矊儆诜醋舻姆懂,正常情況下是“熱藥熱服,寒藥冷服”。當患者拒藥時,采用“熱藥冷服,寒藥熱服”。
5、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在《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中概括總結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在《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中概括總結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丸劑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入適宜的黏合劑制成球形的固體劑型。丸劑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jié)省藥材,便于患者服用與攜帶。一般說來,丸劑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但也有丸劑藥性比較峻猛者,多為芳香類藥物與劇毒藥物,不宜作湯劑煎服。若存放方式不恰當,或者超出保質期限,丸劑也會發(fā)生變質。故選A。
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君藥的藥味較少,而且不論何藥在作為君藥時,其用量比之作為臣、佐、使藥應用時要大。
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方劑不是藥物的隨意堆砌,它是依據(jù)辨證與治法的需要,將藥物有原則、有目的地配合在一起。在遣藥組方時并沒有固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種意義的臣、佐、使藥都必須具備,也不是每味藥只任一職。任何方劑組成中,君藥不可缺少,君藥的藥味較少,且不論何藥在作為君藥時,其用量比之作為臣、佐、使藥應用時要大。
1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佐藥有三種意義。①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②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物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物峻烈之性的藥物;③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B選項屬于使藥的范疇。
二、B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通脈四逆湯是四逆湯酌增附子、干姜用量化裁而成,屬于藥量增減的變化。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黑逍遙散,為逍遙散加地黃,治逍遙散證而血虛較甚者。因此由逍遙散化裁為黑逍遙散屬于藥味加減的變化。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相比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樸用量亦減,故為藥味加減與藥量增減變化的聯(lián)合運用。因此選D。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為藥味加減與藥量增減變化的聯(lián)合運用。意在和胃而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適于水熱互結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之痞證。因此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