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君藥的藥味較少,而且不論何藥在作為君藥時,其用量比之作為臣、佐、使藥應(yīng)用時要大。
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方劑不是藥物的隨意堆砌,它是依據(jù)辨證與治法的需要,將藥物有原則、有目的地配合在一起。在遣藥組方時并沒有固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種意義的臣、佐、使藥都必須具備,也不是每味藥只任一職。任何方劑組成中,君藥不可缺少,君藥的藥味較少,且不論何藥在作為君藥時,其用量比之作為臣、佐、使藥應(yīng)用時要大。
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佐藥有三種意義。①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②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物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物峻烈之性的藥物;③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
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所謂君藥,李東垣《脾胃論》曰:“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本幨轻槍χ鞑 ⒅髯C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單味藥治病用量較大方可見效,君藥用量較大方可突出在方中的主導作用。
5、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和法是通過和解與調(diào)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邪犯少陽,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證。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陽,透達膜原,調(diào)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調(diào)和腸胃等 。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驅(qū)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所結(jié)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nèi)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以及瘡瘍癰腫等病證。B項“消食和胃”屬消法范疇,不屬于和法。因此本題答案選B。
6、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藥物是決定方劑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當方劑中的藥物增加或減少時,必然要使方劑組成的配伍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并由此導致方劑功用的改變。這種變化主要用于臨床選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適合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次要藥物,以適應(yīng)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們常說的“隨癥加減”。
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有兩種意義。引經(jīng)藥,即能引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調(diào)和藥,即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8、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病人如果對藥物產(chǎn)生格拒反應(yīng),我們就需要用和疾病性質(zhì)相類似特性的藥物,使藥物能順利進入到體內(nèi),發(fā)揮應(yīng)有的治療作用,這種方法,在中醫(yī)上就稱為“反佐”。比如說,疾病的性質(zhì)是寒證,本來應(yīng)該用熱藥進行治療,但如果寒邪較重,它就會對熱藥產(chǎn)生格拒,使熱藥無法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反佐”的方法(如在大量熱藥中加入少量的寒涼藥)來進行治療!盁崴幚浞,寒藥熱服”也屬于反佐的范疇,正常情況下是“熱藥熱服,寒藥冷服”。當患者拒藥時,采用“熱藥冷服,寒藥熱服”。
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丸劑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入適宜的黏合劑制成球形的固體劑型。丸劑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jié)省藥材,便于患者服用與攜帶。一般說來,丸劑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但也有丸劑藥性比較峻猛者,多為芳香類藥物與劇毒藥物,不宜作湯劑煎服。若存放方式不恰當,或者超出保質(zhì)期限,丸劑也會發(fā)生變質(zhì)。故選A。
1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普濟消毒飲清熱解毒,疏風散邪,屬清法。因此本題答案選D。
1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痞塊用消法。消法與下法均可消除有形之邪,但兩者作用不同。下法是在燥屎、瘀血、停痰、留飲等有形實邪必須急于排除,且有可能排除的情況下使用;消法則是在慢性的積聚,尤其是氣血積聚而成的痞塊,不可能且無條件排除的時候采用。下法是猛攻急下,消法是漸消緩散,方法不同,用藥也各異。
1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qū)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漸積形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類治法。下法,也稱瀉下法,是運用瀉下作用的方藥,通過瀉下大便,以達到攻遂體內(nèi)食積的作用,不屬于“消法”。
1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在《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中概括總結(jié)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1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在《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中概括總結(jié)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二、B
1、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通脈四逆湯是四逆湯酌增附子、干姜用量化裁而成,屬于藥量增減的變化。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逍遙散化裁為黑逍遙散屬于藥味加減與藥量增減變化的聯(lián)合運用。
黑逍遙散是在逍遙散基礎(chǔ)上加生地15g,當歸9g,柴胡、甘草各1.5g,苓、術(shù)、芍各5g,為粗末,每服6g,加生姜一塊,薄荷少許,水煎服。
2、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相比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樸用量亦減,故為藥味加減與藥量增減變化的聯(lián)合運用。因此選D。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半夏瀉心湯的組成為:半夏9g、 黃芩6g、 干姜6g、 人參6g、 炙甘草6g、 黃連3g、 大棗4枚;生姜瀉心湯的組成為:半夏9g、黃芩9g、干姜3g、人參9g、甘草9g、黃連3g、大棗12枚、生姜12g。后者較前者藥味增加了生姜,藥量分別有增減變化,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