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燥生風,指血虛津虧,失潤化燥,肌膚失于濡養(yǎng)而生風的病理變化。臨床可見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并有皮膚瘙癢或落屑等癥狀。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六經(jīng)由表入里傳變,基本形式是由陽入陰,順次由太陽至陽明、少陽,而后太陰,少陰,最終至厥陰。
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內(nèi)傷病的病位在臟腑,基本傳變形式是臟腑傳變,包括:臟與臟傳變、臟與腑傳變、腑與腑傳變、形臟內(nèi)外傳變。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大實有贏狀”即真實假虛證,是指病機的本質(zhì)為“實”,但表現(xiàn)出某些“虛”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氣亢盛,結(jié)聚體內(nèi),阻滯經(jīng)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如熱結(jié)腸胃而見面白肢冷等癥。
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陽偏勝即是陽盛,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陽氣病理性亢盛、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變化。一般的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病變。
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臨床上常見的多為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阻肺所致,使肺氣失于宣發(fā)肅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多因寒飲,痰濁,食積停滯于胃,阻礙氣機所致,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肝氣升發(fā)太過,氣火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涌,可導致嘔血。肺主氣,胃氣宜降,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因此氣逆多見肺、胃、肝臟。
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津傷化燥,又稱“內(nèi)燥”,是指津液不足,各組織器官失其濡潤而出現(xiàn)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tài)。內(nèi)燥病變可發(fā)生于各臟腑組織,但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常見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干,舌上無津,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等癥。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干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可見食少、舌光紅無苔;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癥。
8、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過強,邪正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勢處于遷延狀態(tài)的病理過程。多發(fā)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遷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勢膠著所致。病勢遷延,經(jīng)久不愈,或發(fā)展成慢性病證。一般來說,邪氣留結(jié)之處,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現(xiàn)明顯之所,其臨床表現(xiàn)亦隨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9、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虛,指以正氣虛損為主,機體抗邪無力,表現(xiàn)一系列以虛弱、衰退和不足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常見神疲體倦、面色無華、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多見于素體虛弱,精氣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種慢性病證日久,耗傷人體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氣脫失的病變。
10、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實,指以邪氣亢盛為主,而正氣未衰,正邪激烈相爭,臨床上出現(xiàn)一系列以太過、亢奮、有余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1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所謂實,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所謂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因此決定病證虛實變化的主要病機是正邪的盛衰。
1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陰盛格陽是指陰氣偏盛至極,壅閉于里,寒盛于內(nèi),逼迫陽氣浮越于外的一種病理變化。稱為真寒假熱證。
1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陰偏衰產(chǎn)生的是“陰虛則熱”的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稱之為“陽病治陰”。陽偏衰產(chǎn)生的是“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nèi)經(jīng)》稱之為“陰病治陽”。
二、B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虛生風。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導致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血虛無以榮絡,則虛風內(nèi)動?梢娭w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等癥。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指邪熱熾盛,燔灼津液,劫傷肝陰,筋脈失養(yǎng)而動風病理狀態(tài)。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由于火熱亢盛,煎灼津液,致使筋脈失養(yǎng),動而生風。常見臨床表現(xiàn):在高熱不退基礎上出現(xiàn)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神昏譫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