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證感冒的治療原則是
A.辛溫發(fā)汗
B.辛涼清解
C.清暑解表
D.解表達邪
E.調和營衛(wèi)
考題解析:題中所述實證感冒,包括了風寒、風熱、暑濕等感受實邪所引發(fā)的感冒,其治療當以解表達邪為基本大法,可以概括對各種實證感冒的治療方法,故正確答案應為D。而A、B、C、E所列諸法只是針對某一特定實證感冒而設,故均須排除。
2.在外感咳嗽中,病程纏綿,久則導致肺陰虧耗的是
A.風寒
B.風熱
C.暑濕
D.風燥
E.風濕
考題解析:風燥之邪雖有溫涼之分,但仍以燥邪化熱者居多。燥熱襲肺,最易灼傷肺陰,尤其燥熱延久,病程纏綿時,肺陰損傷更是嚴重。而風熱之邪雖也可襲肺傷陰,然其最多時還是熱邪客肺,煎熬津液成痰,而成痰熱蘊肺之變。故標準答案為D。至于風寒、暑濕、風濕之邪,均屬陰邪,易傷人體陽氣而不易傷人體陰液,故均非正選答案。
3.哮證發(fā)作的主因是
A.外邪
B.飲食
C.情志
D.伏痰
E.風邪
考題解析:哮證的基本病理變化以痰為主,其伏藏于肺,成為發(fā)病的“夙根”,在此基礎上,如遇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多種誘因,而引起發(fā)作。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而A、B、C、E等均為誘因,故非正選答案。
4.喘證的辨證,首先應審其
A.表里
B.寒熱
C.虛實
D.陰陽
E.標本
考題解析:喘證的發(fā)生,主要緣于肺失宣肅,而導致肺失宣肅的病因則有外感、內傷之別,無論邪從外襲還是病從內傷,引起的病理變化均可概括為虛實兩個方面。正如《景岳全書•喘促》篇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故歷代喘證的辨證,均首當審其虛實。故正確答案為C。而若以陰陽為綱,則過于籠統(tǒng),病性不夠準確,表里、寒熱、標本,只能從某一側面反映喘證病性,而不能全面概括,故均非正選答案。
5.自汗和盜汗的總病機是
A.衛(wèi)外失固,腠理疏松
B.虛火內盛,津液外泄
C.邪熱交爭,濕熱熏蒸
D.肺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
E.陰陽失調,腠理不固
考題解析:《內經》謂汗出的病理,主要緣于“陽加陰、謂之汗”,陽旺于內,或陰虛陽旺,均可以迫液外泄;或陽衰于外衛(wèi)陽不能固護津液,也致外泄,均可引起自汗、盜汗,故E為正確答案。而A、B、C、D只是從一個側面闡述了自汗、盜汗的病理因素,而不是概括總的病理,故都是錯誤的。
6.外邪侵襲,損傷脈絡而引起出血,最為多見的邪氣是
A.風
B.寒
C.暑
D.熱
E.燥
考題解析:《景岳全書•血證》指出:“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引起出血之因,最主要是熱,無論實熱、虛熱,均可以迫血妄行而致血溢脈外,引起出血。故正確答案為D。而暑邪、燥邪、風邪只有化熱之后,才能動血出血,至于寒邪,則屬陰邪,只能使血脈收引凝滯,不會動血、出血,故均非正選答案。
7.痹證日久引起心悸,其主要病機是
A.心陽不振
B瘀血阻絡
C.水飲凌心
D.心血不足
E.陰虛火旺
考題解析:痹證引起心悸,主要是由于風寒濕或風濕熱之邪,由經絡而病及臟腑,而導致心痹的結果。此病理變化是邪戀經絡,氣血痹阻不通,因此瘀血阻絡是心痹最主要的病理所在。故標準答案為B。而A、C、D、E所列病機雖在心痹病程的某個階段中出現(xiàn),但往往不能貫穿始終,故均可以排除。
試題來源:【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寶典免費下載 】
|
8.陰虛火旺之心悸,若兼見五心煩熱、夢遺腰痠者,治療應首選
A.天王補心丹
B.六味地黃丸
C麥味地黃丸
D知柏地黃九
E金鎖固精丸
考題解析:陰虛火旺之心悸,若兼見五心煩熱,夢遺腰痠者,是在陰液虧虛基礎上以相火妄動更為顯著,治療應在滋養(yǎng)陰液的同時,重用清瀉相火之品,故以知柏地黃丸最為貼切,正確答案為D。而A方雖能養(yǎng)陰安神但清相火不足;B、C方則養(yǎng)陰為主,也是清相火力弱;E方能固精止遺,而非滋陰降火之品,故均非正選答案。
9.不寐的基本病機是
A.本虛標實,氣血失調
B.陽盛陰衰,陰陽失調
C.陽氣不足,陰寒內盛
D.氣血凝滯,心脈痹阻
E.氣機逆亂,升降失常
考題解析:中醫(yī)認為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不寐主要在于陽不交陰。陽為什么不入于陰,從陽這一面考慮,多緣于陽氣太盛,陽主動、陽盛則動而不靜故而不能入陰;從陰這一面考慮,多緣于陰液太虧,陰虛則不能潛陽,虛陽浮越亦不能入陰。故陽盛陰衰,陰陽失調是不寐的基本病機,標準答案為B。A、C、D、E均未涉及不寐的最基本病機,因此是錯誤的。
10.郁證的病位多在
A.心、脾、胃
B.肝、脾、胃
C.肝、脾、腎
D.肝、胃、腎
E.心、肝、脾
考題解析:郁證的發(fā)生,主要是因郁怒、思慮、悲哀、憂愁等七情所傷,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引發(fā)。故其病位可以概括為心、肝、脾,標準答案為E。而A、B、C、D均未能準確指出郁證的病位,因此是錯誤的。
11.郁證總的治法是
A.疏肝解郁
B.化痰散結
C.養(yǎng)心安神
D.養(yǎng)血柔肝
E.疏通氣機
考題解析:郁證的基本病理變化是為情志所傷,肝氣郁結而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正如《醫(yī)方論•越鞠丸》中所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因此,疏通氣機為郁證總的治則,故E為正確答案。而A、D均單純強調肝而未言及五臟;B特別強調痰;C則重視心神,故都是不對的。
12.與胃痛關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
A.肝、脾、膽
B.肝、脾、胃
C.肝、脾、腎
D.肺、脾、胃
E.肺、肝、胃
考題解析:胃痛的病位主要在胃,不論外感、內傷及胃,均可導致“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然從五行生克關系來看,胃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胃)”。肝木偏旺或土虛木乘或土壅木郁均可致肝胃不和而生胃痛。胃與脾互為表里,共主升降,胃與脾相互影響,在致病上也有因果關系,故B應為正確答案。而其余A、C、D、E均不夠準確。
13.下列哪項不是胃痛脾胃虛寒證的表現(xiàn)
A.胃痛隱隱,喜溫喜按
B.空腹痛甚,得食痛減
C.手足不溫
D.遇寒痛增,暴作
E.泛吐清水
考題解析:胃痛之脾胃虛寒證,由于陽虛而生內寒,氣血不通故胃痛隱隱。內寒得溫而散,氣得按而行,故脘部喜溫喜按。胃虛得食,能產熱助正以抗邪,故進食痛減。脾主四末,陽氣不足不能達于四末,故手足不溫。脾主運化,脾陽不振,寒濕內停,故泛吐清水。脾胃虛寒是屬慢性久病,非受寒直中之寒實之證,故不是遇寒痛增,暴作之象,此點可以排除。故標準答案為D。
14.嘔吐、反胃、呃逆三者在病機上的共同點是
A.升降失司
B.肺胃氣逆
C.肝胃氣逆
D.飲邪上逆
E.胃氣上逆
考題解析:嘔吐病機雖有虛實之別,總由胃氣上逆使然;反胃為一種類別之嘔吐,其病機雖也為胃氣上逆,但其根本在于脾陽虛衰,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氣機升降失司所致;呃逆之病機在于胃氣上逆動膈,是肺胃之氣逆所成。以上三者病機雖不盡相同,而在胃氣上逆這一點上是共同的。故E為正確答案,其余選項可以排除。
15.嘔吐實證,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者,其治法是
A.和胃理氣,降逆止嘔
B.理氣疏肝,和胃降逆
C.祛邪化濁,和胃降逆
D.和胃降逆,消食導滯
E.理氣化痰,和胃降逆
考題解析:題中所言邪氣犯胃,濁氣上逆而引起的嘔吐,治療應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為法,故C是正確答案。而A未提及祛邪,B偏于疏肝,D重于消食導滯,E突出理氣化痰,故均非本病的正選大法。
16.泄瀉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是
A.肝脾不和
B.脾胃虛弱
C.脾虛濕勝
D.脾腎兩虛
E.脾失運化
考題解析:泄瀉發(fā)病因素雖多,但中醫(yī)認為其實證與濕勝關系密切;虛證則以脾虛最為關鍵。正如《難經》所言“濕多成五泄”、《景岳全書》所言“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故C為正確答案。而A只強調肝脾,未提及標實;B只重視脾虛而忽略濕勝;D偏重脾腎,也未提及標實濕勝;則E與B雷同,故不能完整概括泄瀉病機,應視為錯誤。
17.內傷頭痛的主要病位在
A.肝、脾、胃
B.肝、心、脾
C.肝、脾、腎
D.心、肝、腎
E.膽、肝、脾
考題解析:“腦為髓之!,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yǎng)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上充于腦,故內傷頭痛,其病位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具體而言,本病因于肝者,一是情志所傷,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空,而為頭痛;一是火盛傷陰,肝失柔養(yǎng),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因于腎者,多由稟賦不足,腎精欠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亦可陰損及陽,腎陽衰微,清陽不展而為頭痛。因于脾者,多系饑飽勞倦,或病后產后體虛,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失血之后,營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髓脈絡,而致頭痛;或飲食不節(jié),嗜酒肥甘,脾困不運,痰濕內生,上蒙清竅,阻遏清陽而致頭痛。故正確選項為C。
18.下列哪項概括了眩暈發(fā)生的病機
A.痰、熱、風、濕
B.風、火、痰、虛
C.火、氣、血、虛
D.風、痰、氣、血
E.風、火、血、虛
考題解析:眩暈的發(fā)生,自古多有論述,概括起來不外風、火、痰、虛!端貑•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备物L之動,有虛實之分,肝陽化火,生風為實;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生風為虛!兜は姆•頭!酚小盁o痰不作!敝f。《景岳全書•眩運》有“無虛不作!敝!端貑栃䴔C原病式•五運主病》指出:“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旋轉”。故正確答案為B。
19.下列哪項不是水腫發(fā)病的常見原因
A風邪外襲
B.濕毒浸淫
C.飲食勞倦
D.房勞過度
E.情志內傷
考題解析:水腫的發(fā)生主要緣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情志內傷所及臟腑為肝,其與水液代謝障礙關系不大,故E為標準答案。A與肺有關,B與肺脾有關,C與脾胃有關,D與腎相關,故均為水腫的常見病因,可以除外。
20.消渴之下消證,若出現(xiàn)陰陽氣血俱虛證,治療應首選
A補中益氣湯
B六味地黃丸
C.歸脾湯
D.鹿茸丸
E.金匱腎氣丸
考題解析:鹿茸丸從藥味組成,可以看出其具有氣血陰陽俱補之功效。方中參、芪、熟地補益脾胃化生氣血。麥、味、茸、補骨脂、肉蓯蓉滋陰助陽。其它方劑均沒有這種多方面的功能。補中益氣湯主要益氣升陽;六味地黃丸專主滋陰益腎;歸脾湯補益心脾,功在益氣養(yǎng)血;金匱腎氣丸又是陰陽雙補之劑。故此四種方劑均達不到鹿茸丸氣血陰陽全照顧的功能,視為不正確。標準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