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科疾病治法
內(nèi)治法
考點 外科內(nèi)治消、托、補三大法的應用與內(nèi)涵
消法
含義: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jié)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
適應癥:尚未成膿的初期腫瘍和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以及各種皮膚疾病。
托法
含義: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nèi)陷的治療法則。
適應癥:外瘍中期,即成膿期。
分類:補托和透托兩種方法。
補托法用于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腳散漫不收,難潰難腐的虛證;
透托法用于毒氣雖盛而正氣未衰者,可用透膿的藥物,促其早日膿出毒泄,腫消痛減,以免膿毒旁竄深潰。
補法
含義:是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其正氣。
適應癥:此法則適用于潰瘍后期,是治療虛證的法則。
考點 清熱法、和營法、內(nèi)托法的代表方劑及應用
清熱法 用寒涼的藥物使內(nèi)蘊之熱毒得以清解。
和營法 是用調(diào)和營血的藥物使經(jīng)絡疏通,血脈調(diào)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
和營法 外科病中瘡瘍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而成,所以和營法在內(nèi)治法中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大致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兩種治法。
內(nèi)托法 用補益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寓有“扶正達邪”之意。
外治法
※考點 膏藥、油膏的臨床應用
膏藥 古代稱薄貼,現(xiàn)稱硬膏。各個階段。
太乙膏、千捶膏:陽證瘡瘍,為腫瘍、潰瘍通用方。
太乙膏 性偏清涼,消腫、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 性偏寒涼,消腫、解毒、提膿、去腐、止痛。
陽和解凝膏 溫經(jīng)和陽,祛風散寒,調(diào)氣活血,化痰通絡,用于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之陰證瘡瘍未潰者。
咬頭膏 具有腐蝕性,功能蝕破瘡頭,適用于腫瘍膿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術(shù)切開排膿者。
此外,薄型膏藥多適用于潰瘍,宜勤換;厚型膏藥多適用于腫瘍,宜少換,一般5~7天調(diào)換一次。
注意點:過敏。
油膏 現(xiàn)稱軟膏。適用于腫瘍、潰瘍,皮膚病糜爛結(jié)痂滲液不多者,以及肛門病等。
金黃膏、玉露膏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瘀化痰,適用于瘡瘍陽證。
金黃膏 長于除濕化痰,對腫而有結(jié)塊,尤其是急性炎癥控制后形成的慢性遷延性炎癥更適宜。
玉露膏 性偏寒涼,對焮紅灼熱明顯,腫勢散漫者效果較佳。
沖和膏 活血止痛,疏風祛寒,消腫軟堅,適用于半陰半陽證。
回陽玉龍膏 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適用于陰證。
潰瘍期可選用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
生肌玉紅膏 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潤膚生肌收口,適用于一切潰瘍,腐肉未脫,新肉未生之時,或經(jīng)久不能收口者。
紅油膏 防腐生肌,適用于一切潰瘍。
生肌白玉膏 潤膚生肌收斂,適用于潰瘍腐肉已凈,瘡口不斂者,以及乳頭皸裂、肛裂等。
瘋油膏 潤燥殺蟲止癢,牛皮癬、慢性濕瘡、皸裂等。
青黛散油膏 收濕止癢、清熱解毒,適用于蛇串瘡、急慢性濕瘡等皮膚焮紅癢痛、滲液不多之癥,或痄腮,以及對各種油膏過敏者。
消痔膏、黃連膏 消痔退腫止痛,適用于內(nèi)痔脫出、贅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腫、疼痛之癥。
注意點:凡皮膚濕爛,瘡口腐肉已盡,油膏應薄而勤換。如油膏刺激皮膚引起皮炎,應改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調(diào)制油膏。在潰瘍腐肉已脫、新肉生長之時,油膏宜薄。
※考點 箍圍藥的適應證、用法及注意點
古稱敷貼,是藥粉和液體調(diào)制成的糊劑。
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作用,用于腫瘍初期,促其消散;或毒已結(jié)聚,促使瘡形縮小,趨于局限,早日成膿和破潰;或腫瘍破潰,余腫未消,能消腫,截其余毒。
適應證 外瘍初起、成膿及潰后,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
用法
金黃散、玉露散 用于紅腫熱痛明顯的陽證瘡瘍;
沖和膏 用于瘡形腫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紅微熱屬半陰半陽證者;
回陽玉龍膏 用于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屬陰證者。
箍圍藥的調(diào)制,
以醋調(diào)者,散瘀解毒;以酒調(diào)者,助行藥力;
以蔥、姜、韭、蒜搗汁調(diào)者,辛香散邪;
以菊花汁、絲瓜葉汁、銀花露調(diào)者,清涼解毒,用絲瓜葉汁調(diào)制的玉露散治療暑癤效果較好;2001
以雞子清調(diào)者,緩和刺激;以油類調(diào)者,潤澤肌膚。
總之:
陽證多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調(diào)制;
半陰半陽證多用蔥、姜、韭?lián)v汁或用蜂蜜調(diào)制;
陰證多用醋、酒調(diào)敷。用于外瘍初起時,箍圍藥宜敷滿整個病變部位。若毒已結(jié)聚,或潰后余腫未消,宜敷于患處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貼應超過腫勢范圍。
注意點 凡外瘍初起,腫塊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藥。箍圍藥敷后干燥之時,宜用液體濕潤。
考點 摻藥的種類及臨床應用
摻藥是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jù)制方規(guī)律,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
古稱散劑,現(xiàn)稱粉劑。摻藥包括消散藥、提膿去腐藥、腐蝕藥與平胬藥、祛腐生肌藥、生肌收口藥、止血藥、清熱收澀藥、酊劑、洗劑等。
消散藥 適用于腫瘍初起,而腫勢局限尚未成膿者。
提膿去腐藥 適用于潰瘍初期,膿栓未溶,腐肉未脫,或膿水不凈,新肉未生之際。
腐蝕藥與平胬藥 又稱追蝕藥,腐蝕組織,使不正常的組織得以腐蝕枯落。
祛腐生肌藥 回陽玉龍散溫陽活血,去腐生肌,適用于陰證潰瘍,腐肉難脫,肉芽暗紅或腐肉已脫,肉芽灰白,新肉不長者。
生肌收口藥 解毒、收斂、促進新肉生長。適用于潰瘍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時。
止血藥 適用于潰瘍或創(chuàng)傷出血。
清熱收澀藥 適用于一切皮膚病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滲液不多者。
酊劑 用于瘡瘍未潰及皮膚病等。紅靈酒活血、消腫、止痛,用于凍瘡、脫疽未潰之時。
洗劑 也稱混合振蕩劑或振蕩洗劑。一般用于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