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秒; l P波頂部有切跡,呈雙峰型,峰距≥0.04秒,稱為“二尖瓣”型P波; l PTF-V1≤-0.04毫米.秒。 二">
根據(jù)房顫的不同,現(xiàn)在一般有三種分類方法:
l 按f波振幅高低分為粗顫及細顫:如f波振幅>1mm者為粗顫,<1mm者為細顫。從臨床意義講,前者多由風心病引起,后者多因冠心病所致。
l 按心室率快慢分為快速型及緩慢型房顫。新近發(fā)生而未經治療的房顫多呈快速型,心室率緩慢的房顫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常提示有房室傳導功能減退。
l 根據(jù)房顫持續(xù)時間長短可分為陣發(fā)性及慢性心房顫動。現(xiàn)一般認為持續(xù)一周以上稱為慢性,而臨床上慢性心房顫動最常見。
12, 交界性期前收縮(Junctional Extrasystole)
l
13, 陣發(fā)性并界性心動過速(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
l 連續(xù)三次或三次以上的交界性早搏;
l 心率在160~220次/分,R-R整齊規(guī)則;
l QRS綜合波前后有逆行P′波或無P′波,如其前有逆行P′波則P′-R間期<0.10秒,其后有逆行P′波則R-P′間期<0.20秒;
l QRS綜合波形態(tài)正常。
鑒別診斷:
應與非陣發(fā)性交界性心動過速相鑒別。非陳發(fā)性交界性心動過速的心率在70~130次/分之間,可見到各種形式的房性融合波。與竇性心律交替出現(xiàn)是非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的一個重要特征,臨床多見于洋地黃用量過大、風濕熱、急性心肌梗塞等。
14, 室性期前收縮(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l 多源性室性早搏:QRS綜合波形態(tài)不一,其聯(lián)律間期也不等。
l 多形性室性早搏:QRS綜合波形態(tài)不一,其聯(lián)律間期固定。
注解:
l 近年來,對LOWN氏根據(jù)室早出現(xiàn)的頻繁程度和形態(tài)等,分為5級:
0級 無期前收縮。
I 級 偶發(fā)、單源性室早,每小時少于30次或每分鐘少于1次。
II 級 頻發(fā)室早,每小時多于30次或每分鐘多于6次。
III 級 多源性室早
IV級 成對反復出現(xiàn)的室早,或短陣的室性心動過速
V級 期前收縮的R波落在前一個竇性激動的T波上,即RonT現(xiàn)象。
LOWN氏認為III~V級發(fā)生死亡的危險性大,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5, 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
l 在同一導聯(lián),異位激動的形態(tài)一樣,聯(lián)律間期不等,與前一竇性搏動間無固定的配對間時間;
l 較長的異位搏動間期是最短的異位搏動間期的倍數(shù),或它們之間有一個最大公約數(shù);
l QRS綜合波形態(tài)同室早,常有室性融合波。
注解:
并行心律是一種特殊的異位心搏。其主要是心臟內存在著兩個起搏點,形成兩個固定心律。它們不斷地同時并列地發(fā)出激動,引起心臟除極,這種現(xiàn)象稱為“并行心律”。其命名一般均以異位搏動點的部位來命名。如“室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交界性并行心律”,其中最多見的是室性并行心律。
16, 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鑒別診斷
l 預激綜合征并發(fā)室上性心動過速與室性心動過速相鑒別
預激綜合征并發(fā)室上性心動過速 |
室性心動過速 |
QES綜合波前半部出現(xiàn)挫折 |
無此特點 |
R-R間距絕對規(guī)整 |
略不規(guī)整,可有心室奪獲 |
P波與心室率完全一致 |
常有較心室緩慢的竇性P波 |
l 束支傳導阻滯合并室上性心動過速與室性心動過速相鑒別
束支傳導阻滯合并室上性心動過速 |
室性心動過速 |
發(fā)作前即有束支傳導阻滯的特征 |
無此現(xiàn)象 |
R-R間期規(guī)整,圖形呈左或右束支傳導阻滯型 |
R-R間期不十分勻齊 |
|
常有心室奪獲 |
刺激迷走神經可終止發(fā)作 |
無效 |
l 心室撲動與室性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相鑒別
|
心室撲動 |
室性陣發(fā)性心動過速 |
頻率 |
150~250次/分 |
150~200次/分 |
P波 |
消失 |
可見較慢的竇性P波 |
QRS綜合波 |
勻齊 |
不十分勻齊 |
ST-T |
消失,只見撲動波融合在QRS綜合波中 |
仍可見到 |
17, 非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Non-Paroxysm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心室自搏性心動過速)
l QRS綜合波呈寬大畸形;
l 頻率多在50~100次/分;
l 節(jié)律不規(guī)整,有心室奪獲及室性融合波。
鑒別診斷:
l 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與非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相鑒別
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 |
非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 |
異位心率150~200次/分 |
50~100次/分 |
從室性期前收縮開始 |
以室性逸搏或融合波開始 |
持續(xù)時間較長 |
持續(xù)時間短 |
終止突然 |
終止緩慢 |
常發(fā)生室顫 |
一般不誘發(fā)室顫 |
預后不良 |
預后較好 |
注解:
現(xiàn)在多認為,以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作為預期心室顫動的警報,F(xiàn)在對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一般分為五型。
l 短陣室性心動過速
又稱重復性室性除極。這種心律失常的特點是重復3~7次的室性快速心律,最多數(shù)秒鐘,遂即恢復竇性心律。
l 反復發(fā)作型連續(xù)的室性心動過速
此型是一種獨立的心律失常類型,主要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最常見的是冠心病、心梗、瓣膜病及各型心肌病等。此型的特點是:①反復發(fā)作又突然停止,在兩次發(fā)作之間有較長時間的休止期;②持續(xù)性,其發(fā)作的自然過程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或數(shù)天之久;③預后不良。
l 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
其特點是,QRS綜合波方向多呈交替性改變,一搏向上,一搏向下,或在某些導聯(lián)一搏較高,一搏較低,或表現(xiàn)為一搏較寬,一搏較窄。
l 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
又稱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這是一種特殊的快速而不規(guī)則的心律失常。這種室性心動過速往往在發(fā)作前后呈現(xiàn)Q-T間期延長,故也稱Q-T延長合并室性心動過速綜合征。其主要特點是,QRS綜合波的主波以等電位線為軸心連續(xù)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扭轉,每分鐘可達200次以上。經過一定時間后突然停止,轉為竇性心律。
l 并行性室性心動過速
此型較少見,其心律較慢,每分鐘約75~120次/分。
18,
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Swing Patter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l 發(fā)作時有一系列增寬的QRS綜合波,其振幅及頻率均不等,頻率可達200次/分,QRS綜合波沿基線每隔5~10次便上下扭轉;
l 發(fā)作時間較短,一般為2~10秒,可自行終止;
l 多因提前出現(xiàn)的室早落在前一T波而誘發(fā);
l 常見于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或III度房室傳導阻滯、奎尼丁中毒等。
注解:
有人稱尖端扭轉型室速為“室顫前室速”“假性室顫”等。
19, 心室撲動(Ventricular Flutter)
l P波消失,QRS綜合波與T波無法分清,無基線;
l 連續(xù)勻齊的大撲動正弦波,形狀相同,波幅較大;
l 頻率為150~250次/分。
20, 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l P波消失,無基線;
l QRS綜合波、T波消失,代以形狀不同,大小各異,極不規(guī)則的顫動波群;
l 頻率約在250~500次/分。
注解:
心室撲動與心室顫動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快速異位心律的最后狀態(tài)。這兩類心律失常多發(fā)生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心血管造影或心導管檢查術中、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電轉復的廣泛應用,只要能查明心室顫動的發(fā)生又能及時而恰當?shù)厥┮杂行У碾姵,而心肌在損傷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往往可以轉復為竇性心律。如不能及時轉復,可出現(xiàn)一種很緩慢而沒有規(guī)律的心室顫動,有人稱為垂死搏動,很快心室停搏,心電圖上成一直線,再無任何波動。
21, 房性反復心律(Atrial Reciprocal Rhythm)
l 同一導聯(lián)呈P′-QRS-P"型,其前P′為房性早搏,QRS綜合波后P"為逆行心房波;
l P′-R間期較長;
l QRS綜合波形態(tài)正常。
22, 交界性反復心律(Junctional Reciprocal Rhythm)
l 同一導聯(lián)呈QRS-P-′QRS型,第一個QRS綜合波是交界性激動所產生, P′波是逆行傳導激動心房產生,P′波之后的QRS綜合波為心室反復激動所產生;
l 一般中間夾有一個逆行P′波的QRS綜合波間距不超過0.50秒,即 R-R′<0.50秒;
l R-P′>0.20秒。
23, 室性反復心律(Ventricular Reciprocal Rhythm)
l 在同一導聯(lián)兩個QRS綜合波中夾一個逆行P′波,呈QRS- P′-QRS型。P′波前的QRS波是室早引起,寬大畸形,P′波后的QRS綜合波為反復激動再次激動心室引起。逆行P′波是由逆行傳導激動心房引起;
l R- P′間期延長。
注解:
反復心律是一種折返的類型。有的稱“回頭心律”,即一個激動通過房室結下傳或逆行上傳時,又從房室結沿另一條通路折返回來,使心房心室激動,這種第二次使心房或心室激動的稱為“反復心律”。其中以交界性反復心律最常見。
鑒別診斷:
以上反復心律要注意與“逸搏-奪獲性搏動”相鑒別。逸搏-奪獲性搏動心電圖主要表現(xiàn):
l 兩個QRS綜合波之間夾有一個竇性P波。P波前一個QRS綜合波為交界性逸搏,后一個QRS綜合波為正常下傳的激動。
l P-R間期>0.12秒:因兩個QRS綜合波之間夾的一個P波,很像似反復心律,其實并不是反復心律,過去稱為“偽反復心律”。由于心室在逸搏之后是被竇性激動所奪獲,故目前稱之為“逸搏-奪獲性搏動”。
24, 完全性房室脫節(jié)(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l 竇性P波,與QRS綜合波間無固定關系;
l QRS綜合波多呈交界性或室性異位節(jié)律;
l R-R間期規(guī)整,略短于P-P間期,室率大于房率。
25, 不完全性房室脫節(jié)(In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l 竇性P波,與大多數(shù)QRS綜合波無關;
l R-R間期整齊,略短于P-P間期;
l 個別竇性激動可下傳心室,出現(xiàn)一個提前的QRS綜合波(心室奪獲),其P-R間期>0.12秒;
l 也可見間歇性房室脫節(jié),即竇性心律或不完全性房室分離交替出現(xiàn)。
注解:
五, 傳導障礙所致的心律失常
1, II度I型竇房傳導阻滯(Type 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
l P-P間期進行性縮短,直到P波脫漏出現(xiàn)長的P-P間期;
l 長P-P間期小于最短的P-P間期的兩倍;
l 長P-P間期前的P-P間期最短;
l 上述現(xiàn)象反復出現(xiàn),其竇房傳導比例常是3∶2、4∶3、5∶4、6∶5等。
2, II度II型竇房傳導阻滯(Type I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l 在規(guī)律的P-P間期中,突然出現(xiàn)一個長的P-P間期,有P波脫漏;
l 長P-P間期是短P-P間期的倍數(shù),2倍或3倍;
l 竇房傳導比例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
注解:
在竇房結和心房肌之間發(fā)生的傳導障礙,稱為竇房傳導阻滯。按阻滯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三度。I度竇房傳導阻滯不能從心電圖上直接顯示出來,無法診斷,只能是推測。而第III度竇房傳導阻滯時,所有的竇性激動均不能傳入心房,無P波出現(xiàn),很難和竇性停搏相鑒別,也是通過推測來診斷,或用阿托品藥物試驗來證實。
3, I度房室傳導阻滯(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也稱房室傳導延遲)
l 竇性P波;
l P-R間期≥0.21秒(兒童≥0.18秒);
l 每個竇性P波都能下傳心室;
l P-R間期雖未>0.21秒,但與過去的心電圖相比較,其心率相近或增快時,P-R間期延長,≥0.04秒;
l 交界性P′-R間期≥0.12秒,或R- P′間期>0.20秒(逆行性I度房室傳導阻滯)。
鑒別診斷:
l 房室結內雙徑路
激動經快徑路下傳時P-R間期正常,此時慢徑路阻滯。激動經慢徑路下傳時,P-R間期延長,此時快徑路阻滯。表現(xiàn)為間歇性P-R間期延長
l 隱匿性交界性早搏所致的房室傳導延長;
心電圖可見交界性早搏,同時又有間歇出現(xiàn)的P-R間期延長。
l 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引起的房室傳導延長。
在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時,激動隱匿性傳導至房室結,產生新的不應期,在下一次竇性激動下傳時,交界區(qū)仍未脫離不應期而發(fā)生干擾性P-R間期延長。延長的P-R間期僅見于早搏后的第一個竇性心律。心房率較快時,可引起連續(xù)數(shù)個干擾性P-R間期延長。
4, II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Type 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l P-R間期逐漸延長,R-R間期逐漸縮短,直至發(fā)生一次心搏脫漏,而后,P-R間期又進行性延長(此現(xiàn)象稱文氏現(xiàn)象);
l 心室脫漏后的第一個P-R間期縮短;
l 心室脫漏引起的長R-R間期小于任何兩個短R-R間期之和。
5, II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 (Type I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l 在一個或數(shù)個心室搏動之后,突然發(fā)生一次心室漏搏,出現(xiàn)長的R-R間期;
l 阻滯的P波之前,P-R間期可以正常或延長;
l 房室傳導比例可為2∶1、3∶2、4∶3等;
l 無文氏現(xiàn)象。
鑒別診斷:
l 2∶1房室傳導阻滯與竇性心動過緩
2∶1房室傳導阻滯時,未下傳的P波若隱藏在前一T波中,可酷似竇性心動過緩,。鑒別要點是:①2∶1房室傳導阻滯時心律規(guī)則,而竇性心動過緩時常伴有顯著的竇性心律不齊;②要仔細觀察T波的形態(tài),?砂l(fā)現(xiàn)未下傳的P波;③讓患者改變體位、活動或用阿托品等改變心率或房室傳導比例后?捎兄诿鞔_診斷;④記錄食道導聯(lián)心電圖可明確診斷。
注解:
II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由于多病理因素導致房室傳導系統(tǒng)絕對不應期延長,延長的絕對不應期間歇性地延伸,超過一個心房的心動周期時,下一個P波因阻滯未能下傳心室,造成心室脫漏。
II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常見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前間壁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臟病、特發(fā)性雙束支纖維化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也可見于洋地黃中毒、奎尼丁、β受體阻滯劑過量。多為永久性病變,呈慢性過程,易發(fā)展為III度房室傳導阻滯。臨床癥狀與心室率快慢有關,心率較快時可無癥狀,心室率緩慢時可出現(xiàn)頭昏、頭暈、心悸、乏力、胸悶、黑朦、甚至暈厥等癥狀。癥狀嚴重者常須安裝心臟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