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治燥劑
含 義:具有輕宣燥邪或滋陰潤燥作用,以治療燥證的方劑。
80杏 蘇 散
杏蘇散用半夏苓
前胡枳桔橘皮從
甘草生姜與大棗
涼燥咳嗽力能停
主治 外感涼燥證。
涼燥外襲:頭微痛,惡寒無汗,咽干,苔白。
肺失宣降,津聚為痰:鼻塞,咳嗽痰稀,脈弦。
【病機】 風(fēng)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君:杏仁 宣降肺氣,潤燥止咳。
蘇葉 輕散風(fēng)寒以發(fā)表邪,
開宣肺氣以助止咳。
*蘇葉配杏仁:輕宣溫潤,宣肺 散寒,止咳潤燥。
臣: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
前胡 風(fēng)宣肺,降氣化痰。
枳殼 理氣消痰。
桔梗、前胡、枳殼相配:宣肺降氣,化痰止咳
佐:半夏 化痰除涎,降逆止咳。
橘皮 理氣化痰。
茯苓 健脾滲濕,以助治痰。
此三味佐藥相合,配伍甘草即二陳湯的主要藥物,以增強理氣化痰,降逆止咳之力。
生姜、大棗 和中散邪。
使:甘草 調(diào)和諸藥。
81桑杏湯
桑葉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沙參二錢
象貝一錢 香豉一錢 梨皮一錢
梔皮一錢
【主治】 外感溫燥證。
傷于肺衛(wèi),其病輕淺:頭痛,身熱不甚;
燥熱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
邪氣 傷肺,肺失清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溫燥之象: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
【病機】 溫燥外襲,肺津受灼,肺失宣降。
【治法】 輕宣溫燥(清宣燥邪,潤肺止咳)。
82杏蘇散vs桑杏湯vs桑菊飲
功效:同(宣散外邪)
異:1杏溫宣涼燥,溫肺化痰。2桑清宣溫燥,養(yǎng)陰潤肺。3桑菊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
主治:同:杏均治外邪侵邪肺,
異:1涼燥襲肺,癥見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玄。2桑杏溫燥犯肺,發(fā)熱不甚,干咳無痰,或痰少而膩,右脈浮數(shù)。3桑菊風(fēng)熱犯肺,癥見身熱,頭痛,咽痛口渴,咳嗽,舌紅浮數(shù)。
83、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清燥救肺人參把
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jīng)霜收下冬桑葉
清燥潤肺效可佳
主治:燥熱傷肺重證
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
頭痛,咽喉干燥,鼻燥,心陰兩傷,肺失清肅
病機:燥熱結(jié)肺,氣陰兩傷
治法:清潤肺燥,益氣養(yǎng)陰
方解:君:霜桑葉 清宣肺熱,滋潤肺燥而止咳。
臣:石膏 清泄肺熱,生津止咳
麥冬養(yǎng)肺陰潤肺燥
阿膠/胡麻仁 滋陰養(yǎng)血,潤肺治燥。
杏仁/枇杷葉 清肺熱 降肺氣
人參益氣生津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配伍:人參配甘草 益氣補肺健脾(培土生金)土旺金生
桑葉配石膏:泄肺熱之力,潤燥止咳
杏仁配枇杷葉:清降肺氣,化痰止咳平喘。
組方特點:本方中用桑葉為君,以保證該方清宣清熱燥邪的功效,并用詩稿與
麥冬的寒涼藥配伍,既可以助桑葉之用,但用量較桑葉輕可避免清而不宣。
84養(yǎng)陰清肺湯
大生地二錢 麥冬一錢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參一錢半 貝母去心,八分 丹皮八分
主治:白喉證。
疫毒上攻: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
肺腎陰虛 咽喉腫痛,鼻干唇燥。
虛火上炎 肺失宣降: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
陰虛之象:脈數(shù)無力或細數(shù)。
【病機】肺腎陰虛,內(nèi)有蘊熱,復(fù)感疫毒,熱毒熏蒸于上。
【治法】養(yǎng)陰清肺,解毒利咽。
薄荷五分 白芍炒,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