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黃疸
一、定義:黃疸是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證的病證。其中以目睛黃染為確定診斷的重要依據(jù)。
二、源流:
1、《內(nèi)經(jīng)》首創(chuàng)病名,奠定理論基礎。
、挪∶骸螯S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端貑柶饺藲庀笳摗
、浦髯C:身黃,目黃,尿黃,爪甲上黃。
2、張仲景論黃,確定分類和治法。
⑴病因病機:濕邪,寒濕,瘀熱。
、品诸悾狐S疸,谷疸,女勞疸,酒疸,黑疸。
⑶治療:利尿,發(fā)汗,瀉下。
、阮A后:“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
3、隋唐時期,黃疸分類有發(fā)展。
《諸病源候論》將黃疸分為二十八候,并首次提出了“陰黃”、“急黃”的名稱。
《千金要方》重提五疸:將黃汗易黑疸。
4、元代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中將黃疸按陰黃、陽黃進行分類。
5、《景岳全書》首提“膽黃”一名。
6、《沈氏尊生書》對黃疸的傳染性、嚴重性有認識。
7、葉天士提出了“陽主明,治在胃;陰主晦,治在脾”的著名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