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子宮頸癌
一、組織學(xué)類型
(一)子宮頸鱗癌 約占子宮頸癌的95%。根據(jù)病變發(fā)展,可分為早期子宮頸癌及浸潤性子宮頸癌。
1.早期子宮頸癌 起源于子宮頸外口和柱狀上皮交界處的鱗狀上皮。由于細胞增生、形態(tài)上出現(xiàn)異型性,當(dāng)異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層(包括累及宮頸腺體)而未突破基底膜時,稱為原位癌或上皮內(nèi)癌。原位癌的部分癌細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潤,但浸潤深度不超過基底膜下3-5mm,在固有膜中形成—些不規(guī)則的癌細胞條索或小團塊,稱為早期浸潤癌。肉眼難以判斷,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證實。
1.早期浸潤性宮頸癌是指宮頸上皮癌變癌組織
A.達基底膜
B.已延伸至宮頸腺體
C.累及宮體內(nèi)膜腺體
D.穿透基底膜,深度達5 mm
E.累及腺體穿透基底膜至淺肌層
答案:D
解析:相關(guān)知識
0期原位癌
、衿诎┚窒抻谧訉m頸
、馻期宮頸臨床前癌,即肉眼未見病變,顯微鏡下才能診斷,鏡下其浸潤間質(zhì)深度為上皮或間質(zhì)的基底膜下不超過5mm,水平方向播散不超過7mm
、馼期病變范圍超出Ia期,臨床可見或不可見病變
、蚱诓≡畛綄m頸,陰道浸潤未達下1/3宮旁浸潤未達盆壁
、騛期癌累及陰道為主,無明顯宮旁浸潤
Ⅱb期癌浸潤宮旁為主,無明顯陰道浸潤
、笃诎┰畛綄m頸,陰道浸潤已達下1/3,宮旁浸潤已達盆壁,有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者均列入Ⅲ期,但非癌所致的腎盂積水及腎無功能者除外
Ⅲa期癌累及陰道為主,已達下1/3
、骲期癌浸潤宮旁為主,已達盆壁,或有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者
、羝诎┎ド⒊稣媾韫,或癌浸潤膀胱黏膜及直腸黏膜
、鬭期癌浸潤膀胱黏膜或直腸黏膜
Ⅳb期癌浸潤超出真骨盆,有遠處轉(zhuǎn)移
2.浸潤癌
癌組織浸潤深度超過基底膜下5mm的部位,甚至侵及子宮頸全層或子宮頸周圍組織并伴有臨床癥狀。肉眼觀:主要表現(xiàn)為糜爛型(病變粘膜粗糙,呈顆粒狀,質(zhì)脆,
觸之易出血);內(nèi)生浸潤型(癌組織主要向子宮頸深部浸潤生長);外生菜花型(癌組織向子宮頸表面生長,形成乳頭或菜花狀突起,表面常伴壞死及潰瘍形成)。
1.浸潤性子宮頸癌指腫瘤浸潤深度至少要超過基底膜下
A.1 mm
B.2 mm
C.4 mm
D.5 mm
E.3 mm
答案:D
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cervical epithelial dysplasia)屬癌前病變,子宮頸上皮細胞呈現(xiàn)程度不等的異型性,表現(xiàn)為細胞大小形態(tài)不一,核增大深染,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像增多,細胞極性紊亂。病變由基底層逐漸向表層發(fā)展。依據(jù)其病變程度不同分為三級:Ⅰ級,異型細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Ⅱ級,異型細胞累及上皮層的下1/3至2/3;Ⅲ級,增生的異型細胞超過全層的2/3,但還未累及上皮全層。
子宮頸原位癌 (carcinoma in situ) 異型增生的細胞累及子宮頸粘膜上皮全層,但病變局限于上皮層內(nèi),未突破基底膜。原位癌的癌細胞可由表面沿基底膜通過宮頸腺口蔓延進入子宮頸腺體內(nèi),取代腺上皮的部分或全部,但仍未突破腺體的基底膜,稱為原位癌累及腺體,仍然屬于原位癌的范疇。
1.子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是指
A.子宮頸腺體充滿癌細胞
B.子宮頸表面發(fā)生的原位癌影響腺體分泌排出
C.子宮頸表面和腺體先后發(fā)生了原位癌,并侵及腺體周圍間質(zhì)
D.子宮頸原位癌突破基底膜侵及腺體
E.子宮頸原位癌沿基底膜伸入腺體內(nèi),致腺管上皮為癌細胞所取代,腺體基底膜完整
答案:E
2.光鏡下見子宮頸黏膜上皮全層異型增生并延伸到腺體,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見,但病變尚未突破基底膜,應(yīng)診斷為
A.重度非典型增生
B.原位癌
C.原位癌累及腺體
D.早期浸潤癌
E.浸潤癌
答案:C
(二)子宮頸腺癌 較少見,具發(fā)生率僅占子宮頸癌的5%,主要來源于子宮頸管粘膜的柱狀上皮和腺上皮,少數(shù)起源于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鏡下呈一般腺癌結(jié)構(gòu)。預(yù)后較子
宮頸鱗癌差。
二、擴散與轉(zhuǎn)移
子宮頸癌主要擴散途徑為直接蔓延及經(jīng)淋巴道轉(zhuǎn)移,血道轉(zhuǎn)移少見。癌組織向上蔓延,
可破壞整個子宮頸,但很少侵犯子宮體;向下至陰道;向前侵入膀胱;向后侵入直腸;向兩
側(cè)可以延及輸尿管、子宮旁及盆壁組織。淋巴道是宮頸癌最重要的轉(zhuǎn)移途徑,首先轉(zhuǎn)移至子宮頸旁淋巴結(jié),繼而至閉孔、髂外、髂總等盆腔淋巴結(jié)。血道轉(zhuǎn)移少見,可轉(zhuǎn)移至肺、肝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