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牙髓及牙周膜的痛覺感受器密度從高到低依次的部位為
A、前牙、前磨牙、磨牙
B、前牙、磨牙、前磨牙
C、前磨牙、磨牙、前牙
D、磨牙、前牙、前磨牙
E、磨牙、前磨牙、前牙
26、口腔黏膜的痛覺分布不均勻,以下有關(guān)無痛區(qū)的相關(guān)描述中正確的是
A、與第一磨牙相對的頰黏膜區(qū)有痛覺感受點而無觸覺感受點
B、與第一磨牙相對的頰黏膜區(qū)有觸覺感受點而無痛覺感受點
C、與第二磨牙相對的頰黏膜區(qū)有痛覺感受點而無觸覺感受點
D、與第三磨牙相對的頰黏膜區(qū)有觸覺感受點而無痛覺感受點
E、自頰側(cè)黏膜中央至口角的一段帶狀區(qū)痛覺較遲鈍
27、口腔黏膜的痛覺分布不均勻,以下各項中痛覺最為敏銳的部位是
A、硬腭
B、舌尖
C、口唇
D、牙齦緣處
E、都不敏感
28、唾液的功能不包括
A、消化作用
B、吸收作用
C、溶酶作用
D、沖洗作用
E、排泄作用
29、唾液維持口腔pH值是由于唾液的
A、消化作用
B、清潔作用
C、緩沖作用
D、保護作用
E、稀釋作用
30、有關(guān)唾液的體液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說法錯誤的是
A、夏季較多,冬季較少
B、與季節(jié)變化有關(guān)
C、出汗時,體內(nèi)水分減少
D、腹瀉時,血漿滲透壓升高
E、腹瀉時,體內(nèi)水分減少
31、混合唾液中固體物質(zhì)約占
A、0.2%
B、0.4%
C、0.6%
D、0.8%
E、1%
32、唾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G
C、IgM
D、SIgA
E、IgE
33、正常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為
A、300~500ml
B、500~800ml
C、800~1000ml
D、1000~1500ml
E、1500~2000ml
34、在無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唾液的基礎(chǔ)分泌為每分鐘
A、0.1ml
B、0.2ml
C、0.3ml
D、0.4ml
E、0.5ml
35、以下可影響唾液分泌的因素是
A、年齡
B、藥物
C、氣候
D、食物
E、以上說法均正確
36、下頜下腺靜止時分泌量約占
A、2%~4%
B、7%~8%
C、22%~30%
D、60%~65%
E、90%以上
37、MPP與ICP屬于
A、側(cè)向關(guān)系
B、垂直向關(guān)系
C、前后向關(guān)系
D、水平向關(guān)系
E、以上都不是
38、屬于開閉口運動的是
A、閉口運動
B、RCP起始的開口運動
C、MPP起始的開口運動
D、ICP起始的開口運動
E、以上說法均正確
39、下列有關(guān)閉口運動的力說法正確的是
A、牽引下頜向前上方運動
B、顳肌、咬肌及翼內(nèi)肌收縮
C、穩(wěn)定關(guān)節(jié)盤的作用
D、翼外肌上頭在髁突回位
E、以上均正確
40、下頜運動的形式包括
A、開閉口運動
B、前伸后退運動
C、側(cè)方運動
D、B+C
E、A+B+C
41、開閉口運動正常的標志中,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雙側(cè)髁突運動均勻一致
B、關(guān)節(jié)內(nèi)無響聲,無彈跳現(xiàn)象
C、頜面部無痛
D、下頜頦部運動不偏斜,無前伸動作
E、開口度為20mm以上
42、開口運動的力主要來源于
A、翼外肌下頭
B、翼內(nèi)肌下頭
C、翼內(nèi)肌上頭
D、翼外肌上頭
E、以上答案均錯誤
43、下列論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咀嚼力是咀嚼肌所能發(fā)揮的最大力
B、力量的大小,視參與咀嚼的肌纖維的多少而定
C、成年人顳肌的橫斷面積約8cm2
D、咬肌的橫斷面約4.5cm2
E、翼內(nèi)肌的橫斷面約4cm2
44、咀嚼對牙的影響正確的描述是
A、精神因素與咀嚼效率無關(guān)
B、牙周組織受損,不會導致咀嚼效率降低
C、口腔內(nèi)軟組織的損傷不影響咀嚼效率
D、前牙缺失對咀嚼效率的影響小于后牙缺失
E、牙的功能性接觸面積越大咀嚼效率越低
45、機體在一定時間內(nèi),對定量食物咀嚼磨細的程度,稱為
A、咀嚼周期
B、咀嚼效率
C、咀嚼肌力
D、(牙合)力
E、牙周潛力
46、下列關(guān)于咀嚼效率的敘述中,恰當?shù)氖?/P>
A、前牙缺失對咀嚼效率的影響小于后牙缺失
B、牙的功能性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咀嚼效率越高
C、牙周組織耐受力下降,可使咀嚼效率降低
D、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可影響咀嚼效率
E、以上均正確
二、B
1、A.2%~4%
B.7%~8%
C.22%~30%
D.60%~65%
E.80%~90%
<1> 、下頜下腺靜止時分泌量最大占
A B C D E
<2> 、唾液分泌量中,舌下腺占
A B C D E
<3> 、腮腺占分泌量的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