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后堤區(qū)的作用
A、基托后緣定位
B、邊緣封閉作用
C、支持作用
D、排牙標(biāo)志
E、緩沖作用
32、主承托區(qū)可承受較大的咀嚼壓力是因為
A、面積大
B、牙槽骨致密
C、有堅韌的黏膜
D、此處牙槽嵴寬
E、以上均對
33、按照無牙頜解剖特點,切牙乳突屬于
A、主承托區(qū)
B、副承托區(qū)
C、緩沖區(qū)
D、后堤區(qū)
E、邊緣封閉區(qū)
34、上頜義齒基托不需要緩沖的部位
A、切牙乳突
B、顴突
C、牙槽嵴上的骨尖
D、顫動線
E、上頜隆突
35、全口義齒合適的磨光面可以
A、有助于義齒的穩(wěn)定
B、避免咬頰咬舌
C、提高咀嚼效率
D、使發(fā)音清楚
E、增加面頰部豐滿度
36、按照無牙頜組織結(jié)構(gòu)特點,磨牙后墊屬于
A、主承托區(qū)
B、副承托區(qū)
C、邊緣封閉區(qū)
D、緩沖區(qū)
E、后堤區(qū)
37、全口義齒修復(fù)哪一個部位不需要緩沖
A、下頜隆突
B、腭隆突
C、翼上頜切跡
D、切牙乳突
E、上頜硬區(qū)
38、下頜義齒基托需要緩沖的地方有
A、上唇系帶
B、上頜隆突
C、磨牙后墊
D、下頜隆突
E、舌側(cè)翼緣區(qū)
39、義齒基托組織面不可做緩沖的部位是
A、上頜結(jié)節(jié)頰側(cè)
B、上頜硬區(qū)
C、下頜隆突
D、磨牙后墊
E、內(nèi)斜嵴
40、關(guān)于主承托區(qū)的描述正確的是
A、能承擔(dān)咀嚼壓力
B、包括上下頜后部牙槽嵴頂?shù)膮^(qū)域
C、表面有高度角化的復(fù)層鱗狀上皮
D、黏膜下層致密
E、以上均對
41、制取全口義齒印模,以下敘述哪項不正確
A、使組織受壓均勻
B、適當(dāng)伸展印模范圍
C、采取解剖式印模
D、保持穩(wěn)定的位置
E、做肌功能修正
42、全口義齒取模前上頜托盤的寬度應(yīng)比上頜牙槽嵴寬
A、1mm
B、2mm
C、1~2mm
D、2~3mm
E、3mm
43、全口義齒取模前托盤周圍邊緣高度應(yīng)離開黏膜皺襞約
A、1mm
B、2mm
C、1~2mm
D、2~3mm
E、3mm
44、全口義齒取模前上頜托盤需蓋過兩側(cè)翼上頜切跡,后緣應(yīng)超過顫動線
A、1~2mm
B、2~3mm
C、3~4mm
D、4~5mm
E、5mm以上
45、全口義齒工作模型的下頜模型在磨牙后墊自其前緣起不少于
A、6mm
B、8mm
C、10mm
D、12mm
E、13mm
46、全口義齒取初印模使用印模膏,將其軟化的熱水溫度為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80℃以上
47、影響牙槽嵴的吸收速度因素除外的是
A、缺失原因
B、牙齒的治療方式
C、骨質(zhì)致密程度
D、牙槽嵴受力
E、患者全身健康與骨質(zhì)代謝情況
48、骨平均吸收速度約為每年
A、0.1mm
B、0.2mm
C、0.3mm
D、0.4mm
E、0.5mm
49、牙槽嵴骨組織改建的程度在拔牙后多長時間內(nèi)變化最大
A、1個月
B、2個月
C、3個月
D、4個月
E、6個月
50、拔牙窩完全愈合是在拔牙后
A、1個月
B、2個月
C、3個月
D、4個月
E、6個月
51、上頜牙槽嵴吸收的方向
A、向下向內(nèi)
B、向下向外
C、向上向內(nèi)
D、向上向外
E、向上
52、下頜牙槽嵴吸收的方向
A、向下向內(nèi)
B、向下向外
C、向上向內(nèi)
D、向上向外
E、向上
53、下頜牙槽嵴承托(牙合)力的區(qū)域面積僅約為上頜的
A、10%
B、20%
C、30%
D、40%
E、50%
54、下頜牙槽嵴的平均吸收速度是上頜的
A、1~2倍
B、2~3倍
C、3~4倍
D、4~5倍
E、5倍以上
55、導(dǎo)致上下頜牙槽嵴前部和后部空間位置關(guān)系的不協(xié)調(diào)的原因是
A、上頜弓的外形逐漸縮小
B、下牙弓的外形逐漸變大
C、上頜弓的外形逐漸變大
D、下牙弓的外形逐漸縮小
E、A+B
56、對口腔功能影響最大的疾病是
A、后牙牙體缺損
B、牙列缺損
C、牙列缺失
D、顳下頜關(guān)節(jié)紊亂病
E、全牙列重度磨耗
57、牙槽嵴吸收程度二級的表現(xiàn)
A、牙槽嵴吸收達基骨,牙槽嵴后部形成凹陷者
B、高度明顯降低,牙槽嵴大部分吸收而低平者
C、牙槽嵴吸收較少,有一定的高度和寬度,形態(tài)豐滿者
D、高度降低,尤其是寬度明顯變窄,呈刀刃狀的牙槽嵴
E、以上均不對
58、導(dǎo)致牙列缺失最常見的原因是
A、齲病
B、牙周病
C、外傷
D、A+B
E、B+c
59、下列不是導(dǎo)致牙列缺失原因的是
A、齲病
B、牙周病
C、外傷
D、吸煙
E、不良修復(f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