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前腭桿到齦緣的距離是( )mm
A、0.3-0.4 B、3-4 C、4-6 D、6 E、7
22、一患者8—52—245 缺失,其缺失類型為
A、Kennedy一類 B、Kennedy二類,第一亞類 C、Kennedy二類,第二亞類
D、Kennedy三類 E、Kennedy四類
23、智鎖角是指
A、義齒部件與余留牙之間的夾角 B、義齒就位道與基牙長軸間的夾角
C、義齒就位道與基牙鄰面間的夾角
D、義齒就位道與脫位道的方向之間所形成的角度
E、義齒脫位道與基牙鄰面間的夾角
24、調(diào)凹式就位道是指
A、兩側基牙長軸延長線的角平分線為就位道
B、通過模型的傾斜把倒凹集中在一方,與合力方向一致的就位道
C、通過模型的傾斜把倒凹集中在一方,與合力方向不一致的就位道
D、就位道與基牙長軸相一致 E、就位道與合力方向一致
25、( )最常用作覆蓋基牙
A、尖牙 B、中切牙 C、前磨牙 D、第一磨牙 E、第二磨牙
26、覆蓋義齒基牙冠根比
A、至少1/3 B、 1/3-1/2 C 、不應超過1/2
D、不應超過1/1 E、不應有臨床牙冠存在
27、覆蓋義齒與一般義齒的區(qū)別是
A、有附著體 B、殘根、殘冠需作根管治療 C、保留并利用了覆蓋基牙
D、由基牙承擔咬合力 E、由粘膜承擔咬合力
28、圓錐形套筒冠固位體內(nèi)冠厚度一般是( )mm
A、 0.15 B、 0.2 C、 0.3 D、 0.4 E、 0.5
29、套筒冠內(nèi)冠試戴時就位后齦緣發(fā)白,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有懸突 B、內(nèi)冠頸緣過長 C、內(nèi)冠不密合 D、內(nèi)冠變形 E、以上都不是
30、上總義齒戴用后,在靜止和說話,打呵欠時固位均好,但咀嚼食物時義齒易脫位,應做的處理是
A、緩沖義齒組織面 B、調(diào)磨義齒邊緣 C、加大義齒距離
D、選磨調(diào)合,促進咬合平衡 E、義齒與粘膜不貼和,重新制作
31、全口義齒排牙時,后牙與合平面接觸的牙尖是:
A、54∣45頰舌尖,6∣ 6近中舌尖
B、54∣45頰舌尖,6∣6近中頰尖
C、54∣ 45頰尖,6∣6近中頰尖
D、4∣4頰尖,5∣5頰舌尖,6∣6近中舌尖
E、4∣ 4頰尖,5∣5頰尖,6∣6近中舌尖
32、全口義齒作側方咬合時,工作側接觸,平衡側部不接觸應調(diào)整
A、增大補償曲線曲度 B、增大橫合曲線 C、減小補償曲線曲度
D、減小橫合曲線 E、以上均不對
33、種植義齒的固位主要取決于
A、基樁與種植體的連接 B、上部結構與種植體的連接 C、基樁形態(tài)
D、基樁的角度 E、上部結構的制作
34、在正常的釉質(zhì)粘結面進行酸蝕處理,常用的酸是
A、75%的硫酸 B、37%的羧酸 C、37%的磷酸 D、25%的羧酸 E、5%的草酸
35、在粘固樁釘?shù)臅r候,使用的粘結劑常為
A、磷酸鋅粘固劑 B、聚羧酸鋅粘固劑 C、 復合樹脂 D、自凝樹脂 E、以上均可
36、Ⅱ度松動牙是指松動幅度( )的牙
A、不超過1mm B、超過1mm C、1mm-2mm D、超過2mm E、超過3mm
37、備牙時,車針沿著( )方向切割效率最高
A、與釉柱方向平行 B、與釉柱方向垂直 C、與釉柱排列方向成45°
D、與釉柱排列方向成30° E、與釉柱排列方向成60°
38、調(diào)合前存在咀嚼肌功能紊亂,則應該
A、戴用咬合板治療肌功能紊亂,待穩(wěn)定后再調(diào)合 B、先診斷性調(diào)合,再觀察
C、先調(diào)合,再用咬合板治療
D、觀察一段時間,如果病情沒有緩解,在考慮調(diào)合
E、封閉治療肌功能紊亂,同時調(diào)合
39、顳下頜關節(jié)盤不可復性移位,開口受限時,選用的咬合板為
A、穩(wěn)定咬合板 B、再定位咬合板 C、樞軸咬合板
D、軟彈性咬合板 E、松弛咬合板
40、頜骨缺損修復原則與面部缺損修復原則的不同處是
A、頜骨缺損宜早期修復而面部缺損不宜早期修復
B、頜骨缺損修復需要足夠的固位力,而面部缺損則不需要
C、頜骨缺損修復體應盡可能厚重,而面部缺損修復體則應盡可能輕巧
D、頜骨缺損修復以恢復生理功能為主,而面部缺損修復以恢復面部外形為主
E、頜骨缺損修復與面部缺損修復沒有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