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第一節(jié) 概 述
屬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經(jīng)導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稱為唾液腺。
大涎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
小涎腺—唇腺、頰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
涎腺是導管開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狀、局泌性、復合性、外分泌腺:
管泡狀:分泌細胞的狀態(tài)
局泌性:分泌時只有細胞的分泌物釋放
復合性:有一個以上的導管進入主導管
外分泌性:腺體將液體分泌至游離面
涎腺的一般組織結構
一、腺泡 acinus
腺泡根據(jù)其形態(tài)、結構、分泌物不同,分為:
1.漿液性腺泡 serous acinus
光鏡:
呈球狀,由漿液細胞組成,常見不到明顯的腺腔。
漿液細胞呈錐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圓形,染色深,位于細胞基底區(qū)1/3,靠近基底膜;胞質弱嗜堿性,內含酶原顆粒;
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稱為漿粘液細胞
2. 粘液性腺泡 mucous acinus
光鏡:
呈管泡狀,由粘液細胞組成,管腔明顯。
粘液細胞呈三角形或錐形;分泌產(chǎn)物少時核較大,染色淺,分泌產(chǎn)物多時核扁平,位于細胞底部,染色較深。
染色明顯淺于漿液性腺泡,胞漿透明呈網(wǎng)狀。原因是在切片制備過程中粘原顆粒破壞所致,成分為粘多糖。
3. 混合性腺泡 mixed acinus
由粘液細胞和漿液細胞組成,其中粘液細胞占大部分,位于靠近導管(閏管)的一端,而漿液細胞數(shù)量少,排成新月狀覆蓋在腺泡的盲端表面,故又稱之為半月板(demilune)。
粘液細胞緊接閏管,漿液細胞的分泌物一般認為通過細胞間小管進入腺泡腔
最近研究顯示半月板是制片過程中的人工假象。用快速冷凍和冷凍替代使固定造成的變形和二維變化減至最小后,證明所有漿液細胞都與粘液細胞排列成一排,圍成一個共同的腔隙。
人工假象的原因:常規(guī)的固定使粘液細胞膨脹,致使?jié){液性細胞向腺泡的基底部移位而呈半月狀。
3.肌上皮細胞 myoepithelial cell
位于:腺泡和小導管的腺上皮與基底膜之間;每個腺泡有一個,也可有二、三個
光鏡:細胞體積小,扁平,胞核大而扁,細胞有多個突起(4-8支)呈放射狀包繞在腺泡的表面,象籃子一樣,又稱籃細胞。
常規(guī)切片難以辨認
APT酶和堿性磷酸酶——新鮮腺組織鋨酸處理
免疫熒光、免疫組化:含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收縮功能,協(xié)助腺泡或導管排出分泌物。
肌上皮細胞興奮對涎腺的影響
加速唾液初始性外流(初始部位指腺泡、導管處)
減小腺泡腔體積
增加分泌壓力
支持腺實質,減少液體回滲
來源:借橋粒與腺上皮相連,內含角蛋白等上皮細胞特征性物質,提示可能為上皮來源。
二、導管 duct
泡腔→閏管→分泌管(紋管)→排泄管(小葉間) 總排泄管→口腔
1. 閏管 intercalated duct
導管最細小的終末分支部分,連接腺泡與分泌管。
粘液細胞多—閏管較短(舌下腺)
粘液細胞少—閏管較長(腮腺)
光鏡:常位于擁擠的細胞間,由4~6個立方狀細胞圍成的單層管;胞漿較少,染色較淺;核圓且較大,位于細胞中央
電鏡:基底部胞漿內有少量粗面內質網(wǎng),頂部胞漿有高爾基復合體,偶見分泌顆粒,細胞頂部有微絨毛突入腺腔,導管細胞的外圍可見肌上皮細胞
閏管細胞可視為干細胞,在需要時可分化為腺泡細胞、肌上皮細胞及分泌管上皮細胞
2. 分泌管 secretory duct
與閏管相連續(xù),管徑較粗,管壁由單層柱狀細胞組成
在接近閏管處,還可見肌上皮細胞
光鏡:胞漿豐富,強嗜堿性;核圓,位于細胞中央;近基底部的胞質中可見與基底膜垂直排列的縱紋——紋管
電鏡:近基板處的細胞膜反復向細胞內折返,形成平行排列的與基板垂直的皺褶,皺褶內胞質中含大量垂直排列的線粒體——縱紋
功能:分泌管具有轉運電解質和水的功能
當腺泡分泌物流經(jīng)時,保鈉排鉀,轉運水,等滲變成低滲,類似于腎遠曲小管。
3. 排泄管 excretory duct
也稱集合管,起始于小葉內,再進入小葉間結締組織,稱小葉間導管
光鏡:管壁細胞成柱狀,胞漿淡染,管徑變粗,壁細胞逐漸變成假復層,再次為復層鱗狀上皮。
排泄管也參與唾液的離子轉運、由等滲轉為低滲的過程
三、結締組織
形成涎腺被膜、葉間及小葉間隔并圍繞涎腺導管和腺泡,內有支配腺體的神經(jīng)及血管
●含有漿細胞、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
●不僅對腺體構成結構上的支持,而且有助于維持口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