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執(zhí)業(yè)藥師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藥師 >> 執(zhí)業(yè)西藥師 >> 考試輔導 >> 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 >> 2018執(zhí)業(yè)藥師《藥學綜合知識》新教材考點:第二章第二節(jié)

2018執(zhí)業(yè)藥師《藥學綜合知識》新教材考點:第二章第二節(jié)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8年09月20日 ]  【

  第二節(jié) 四診

  四診,它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nèi)容。是診察疾病的方法,又稱為“診法”。

  望神 · 失神

概念:即無神,是精虧神衰的表現(xiàn) 。

表現(xiàn):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yīng)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識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猝倒而目閉口開、手撒、遺尿等。(2011 A)

意義: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yù)后不好。

  望神 · 假神

概念:是重危病人出現(xiàn)的精神暫時“好轉(zhuǎn)”的虛假表現(xiàn),臨終前的預(yù)兆。

表現(xiàn):原來不欲言語,語聲低弱,時斷時續(xù),突然轉(zhuǎn)為言語不休者,原來精神極度衰頹,意識不清,突然精神轉(zhuǎn)“佳”者,原來面色十分晦暗,忽然兩顴發(fā)紅如妝。

意義: “回光返照”或“殘燈復(fù)明”。

  望神 · 神亂

  望色

  1.白色的臨床意義

  主虛寒證、失血證。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顏面俱呈白色。若(白光)白而虛浮,多屬陽氣不足,淡白而消瘦,多為營血虧損。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常屬陽氣暴脫的證候。里寒證劇烈腹痛,或虛寒戰(zhàn)栗時,也可見面色蒼白,則為陰寒凝滯,經(jīng)脈拘急所致。

  2.黃色的臨床意義

  主虛證、濕證。黃為脾虛、濕蘊的征象。故脾失健運,而氣血不充,或水濕不化者,面即常見黃色。面色淡黃,枯槁無澤,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之故,若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多是脾氣虛衰、濕邪內(nèi)阻所致。如面、目、身俱黃,稱為黃疸,其中黃而鮮明如橘子色者,為陽黃,多屬濕熱,黃而晦暗如煙熏者,為陰黃,多屬寒濕。

  3.赤色的臨床意義

  主熱證。赤為血色。熱盛而致脈絡(luò)血液充盈則面色紅赤。故面赤多見于熱證。若滿面通紅,多屬外感發(fā)熱,或臟腑陽盛的實熱證,僅顏部潮紅,則多屬陰虛而陽亢的虛熱證,如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多為戴陽證,是虛陽上越的危重癥候。

  4.青色的臨床意義

  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及驚風證。青為寒凝氣滯,經(jīng)脈瘀阻的氣色。蓋寒主收引,寒盛而留于經(jīng)脈,則經(jīng)脈拘急不舒,阻礙氣血的運行,或氣滯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發(fā)青,甚至出現(xiàn)青紫色。如陰寒內(nèi)盛,心腹疼痛,可見蒼白而帶青的面色;心氣不足,推動無力,血行不暢,可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為氣虛血瘀所致。又有小兒高燒,面部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見,往往是驚風的先兆。

  5.黑色的臨床意義

  主腎虛、水飲證、瘀血證。黑為陰寒水盛的病色。寒水陰邪所以過盛,主要在于腎陽的虛衰。腎為水火之臟,陽氣之根。陽虛火衰,則水寒內(nèi)盛,血失溫養(yǎng),經(jīng)脈拘急,血行不暢,故面多見黑色。目眶周圍見黑色,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證。若面黑而干焦,則多為腎精久耗。

  (三)望形體、頭面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1.望形體強、弱、肥、瘦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疾病過程中,凡形體肥胖,膚白無華,精神不振者,即“形盛氣虛”,多為陽氣不足之證,形瘦肌削,面色蒼黃,胸廓狹窄,皮膚干焦,則又常見于陰血不足之證;如瘦削已至大肉脫失的程度,每見于精氣衰竭的患者。如“雞胸”“龜背”等畸形,則多屬先天稟賦不足,往往是肺氣耗散,脾胃虛弱,腎精虧損的病變。

  2.望姿態(tài)異常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病人的動靜姿態(tài)和體位,都是病理變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疾病,表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和體位。從總的方面來看:“陽主動,陰主靜”,喜動者屬陽,喜靜者屬陰。如病人臥位,身輕自能轉(zhuǎn)側(cè),面常向外,多為陽、熱、實證;身重難于轉(zhuǎn)側(cè),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為陰、寒、虛證;

  若病人臥時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屬熱證;臥時蜷縮成團,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屬寒證。若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者,多屬肺虛或腎不納氣之證。坐而不得臥,臥則氣逆,多是心陽不足,水氣凌心,咳逆倚息不得臥,每發(fā)于秋冬的,多是內(nèi)有伏飲。

  對于某些病人形體異常動作的觀察,很能幫助診斷。如眼瞼、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時顫動,見于急性熱病,則為動風發(fā)痙的先兆;見于虛損久病,則為氣血不足,經(jīng)脈失養(yǎng)。四肢抽搐,多見于風病,如癇證、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手足拘攣,屈伸不利,屬于肝病的筋急,或為寒凝筋脈,或為血液損傷,筋膜失養(yǎng)。足或手軟弱無力,行動不靈,多屬于痿證。

  一側(cè)手足舉動不遂,或麻木不仁,多為中風偏癱,一側(cè)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縮,多為風邪耗血,正虛邪留。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則為痙病。

  3.望頭形與頭發(fā)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1)望頭形 如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發(fā)育不全,多屬腎精虧損;囟門下陷,多屬虛證;囟門高突,多屬熱證;囟門遲閉,頭項軟弱不能豎立者,多為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無論大人小兒,頭搖不能自主的,皆為風證。

  (2)望頭發(fā) 主要望發(fā)的質(zhì)和色的變化。如發(fā)稀疏易落,或干枯不榮,多為精血不足之證;突然出現(xiàn)片狀脫發(fā),多屬血虛受風;年少落發(fā),不屬于腎虛,便屬于血熱。青年白發(fā),無其他病象者不屬病態(tài)。

  4.望目色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望目,眼胞紅腫,多為肝經(jīng)風熱;目胞浮腫,如臥蠶狀,多為水腫;眼窩下陷,多是津液虧耗;目眥赤爛,多屬濕熱;小兒睡眼露睛,多屬脾虛,氣血不足;瞳孔散大,是為精氣衰竭;白睛黃染,常見于黃疸;目眥淡白,屬氣血不足。諸經(jīng)熱盛,均可見到目赤,凡開目而欲見人者,屬陽證。閉目而不欲見人者,為陰證。兩目上視或斜視、直視,多見于肝風,或為動風先兆。

  5.望耳鼻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耳為腎之竅,屬少陽經(jīng),為宗脈所聚之處。耳輪干枯焦黑,多是腎精虧耗,精不上榮所致,屬危證;耳背有紅絡(luò),耳根發(fā)涼,多是麻疹先兆;耳內(nèi)流膿水,病為膿耳或聤耳,多為肝膽濕熱所致。總之,耳輪總以紅潤為佳,或黃或白或黑或青,都屬病象,薄而白或黑,概為腎精虧損。

  望鼻主要是望鼻內(nèi)分泌物和鼻的外形。鼻為肺之竅,胃經(jīng)之所過,是呼吸氣的通道。鼻流清涕,多為外感風寒;流濁涕,則屬風熱;久流濁涕而有腥臭味者,是為鼻淵,由于感受外邪或膽經(jīng)蘊熱所致。若見鼻頭或周圍充血或生紅色丘疹,名酒糟鼻,多屬肺胃有熱;鼻柱潰爛塌陷,常見于麻風病或梅毒;鼻翼煽動,多見于肺熱,或肺腎精氣衰竭而出現(xiàn)的喘息。

  6.望唇、齒齦、咽喉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1)若唇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色青紫,常為寒凝血瘀,色深紅,則為熱在營血?诖礁煽莅櫫,可見于外感燥邪,亦見于熱熾津傷;口角流涎(或睡時流),多屬脾虛濕盛或胃中有熱,亦見于蟲積;口唇糜爛,多由脾胃蘊熱上蒸;口
斜,則為中風;撮口或抽掣不停,為肝風內(nèi)動,或脾虛生風;口開不閉,常見于脫癥。

  (2)望齒,應(yīng)注意色澤、潤燥、形態(tài)幾個方面。齒乃骨之余,骨為腎所主。如牙齒干燥,多是胃熱熾盛、津液大傷,干燥竟如枯骨,多為腎精枯竭,腎水不能上承所致;牙齒松動稀疏、齒根外露者,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睡中咬牙或嚙齒,常見于胃中有熱或蟲積的患者。

  (3)望齦,應(yīng)注意其色澤的變化。胃之經(jīng)脈絡(luò)于齦中,齦色淡白者,多是血虛不榮;紅腫者,多屬胃火上炎;牙齦出血,而紅腫者為胃火傷絡(luò);不紅而微腫者,或為氣虛,或為虛火傷絡(luò)。

  (4)望咽喉,應(yīng)注意其顏色及形態(tài)的異常改變。咽喉為肺胃的通路,心、腎、肝、脾、胃等諸經(jīng)均遍絡(luò)于咽喉,所以許多臟腑病變可從咽喉反映出來。咽喉紅腫而痛,多屬肺胃積熱;紅腫潰爛,有黃白腐點,為肺胃熱毒壅盛;若色鮮紅嬌嫩,疼痛不甚,多為陰虛火旺;色淡紅不腫,久久不愈,是為虛火上浮;如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隨即復(fù)生者,是為白喉,屬肺熱陰傷之證。

  7.望體表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1)斑疹 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膚的一種證候表現(xiàn)。斑疹常見于外感熱病,亦可點大成片,或紅或紫,平鋪于皮下,摸之不礙手者,謂之斑;色紅疹點小如粟,高出于皮膚,摸之礙手(亦有不高出皮膚,撫之無礙手之感),謂之疹。

  白(疒咅) 又名白疹,是皮膚上出現(xiàn)的晶瑩如粟的透明小皰疹,高出皮膚,擦破流水,以胸部及頸項部為多見,亦偶見于四肢,唯不見于面部,多系濕郁肌表,汗出不徹所致。

  白(疒咅)晶瑩飽滿者為順,又稱為“晶(疒咅)”,乃濕熱外達之候;若色枯白,空竅無液者為逆,稱為“枯(疒咅)”,是津液枯竭的反映。

  (3)癰疽疔癤 癰疽疔癤,都屬于在皮膚體表部位有形證可見的瘡瘍一類的外科病證。其中,發(fā)病局部范圍較大,紅、腫、熱、痛,根盤緊束的為癰,屬陽證;若漫腫無頭,部位較深,皮色不變者為疽,屬陰證;若范圍較小,初起如粟、根角堅硬,或麻或癢或木,頂白而痛者,為疔;起于淺表,形圓而紅、腫、熱、痛,化膿即軟者為癤。

  (四)望舌質(zhì)和舌苔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1.望舌質(zhì)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1)望舌色 主要觀察舌質(zhì)顏色的異常變化

  ①淡白舌:較正常舌色淺淡,稱為淡白舌。主虛寒證,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之象。陽虛血少,氣血不榮,故舌色淡白,常見于陽虛、血虛的病證。

  ②紅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稱為紅舌。主熱證。熱盛則氣血涌甚,反映于舌質(zhì),故呈現(xiàn)紅色?梢娪诶飳崯嶙C,也可見于陰虛內(nèi)熱。

 、劢{舌:舌色深紅,稱為絳舌。主內(nèi)熱深重。外感熱病,表示邪熱深入營血,多見于熱性病極期。內(nèi)傷雜病,常見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屬陰虛火旺。

  ④紫舌:舌見紫色,主病有寒熱之分,絳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熱熾盛,陰液兩傷,血氣壅滯不暢之象;淡紫或青紫濕潤,多因陰寒內(nèi)盛,血脈瘀滯所致。舌上有紫色斑點,稱為瘀斑或瘀點,多為血瘀之象。

  (2)望舌形 主要是觀察舌質(zhì)的榮枯老嫩以及形體的異常變化。

  望舌形首先應(yīng)注意舌體的榮枯老嫩。舌體明潤者為榮,說明津液充足;舌體干癟者為枯,說明津液已傷;舌質(zhì)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者為老,多屬實證、熱證;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者為嫩,多屬虛證、寒證。同時還要觀察舌體的胖瘦、大小,有無裂紋、齒痕及芒刺等情況。

 、倥执笊啵狠^正常舌體胖大,為胖大舌。有胖嫩與腫脹之分。若舌體胖嫩,色淡,多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阻滯所致;如舌體腫脹滿口,色深紅,多是心脾熱盛;若舌腫胖,色青紫而暗,多見于中毒。

 、谑荼∩啵荷囿w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是陰血虧虛,舌體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且干,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所致。

 、哿鸭y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稱為裂紋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若舌質(zhì)紅絳而有裂紋,多屬熱盛津傷,陰精虧損;舌色淡白而有裂紋,常是血虛不潤的反映。其中正常人亦有裂紋舌者,在臨床上無診斷意義。

 、荦X痕: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即為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若舌質(zhì)淡白而濕潤,多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菝⒋蹋荷嗳轭^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稱為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屬熱邪亢盛,且熱愈盛則芒刺愈多。根據(jù)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臟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屬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屬胃腸熱盛。

  舌胖大,有齒痕,所屬的是
  A.肺氣虛
  B.脾氣虛
  C.腎陰虛
  D.肝血虛
  E.心血虛

  

『正確答案』B

  (3)望舌態(tài) 主要是觀察舌體運動的變化。

 、購娪玻荷囿w強硬,運動不靈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轉(zhuǎn)動,致使語言謇澀,稱為“舌強”。若見于外感熱病,多屬熱入心包,痰濁內(nèi)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兆。

 、陴糗洠荷囿w軟弱,伸卷無力,轉(zhuǎn)動不便,是為舌痿。多屬氣血虛極,陰液虧損,筋脈失養(yǎng)所致。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萎,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萎者,則為熱灼陰傷。

 、垲潉樱荷囿w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nèi)動之象。

 、芡屡荷嗌扉L,吐露出口外者為吐舌;舌時時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nèi),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稱為弄舌。兩者都屬心脾有熱。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fā)育不良。

 、萃嵝保荷囿w偏斜于一側(cè),稱為歪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薅炭s: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是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nèi)阻;舌紅絳干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

  2.望舌苔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侔滋Γ阂话愠R娪诒碜C、寒證。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感受外邪,病猶在表,尚未傳里的時候,舌苔往往不起明顯變化,而仍見薄白苔。故苔薄白,在臨證時可作為病邪在表而未入里的佐證。舌淡苔白,常見于里寒證。若舌上滿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為積粉苔,由于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nèi)盛所致,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nèi)癰。

 、邳S苔:主熱證、里證。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故主熱證。一般來講,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jié)。黃苔又主里證,故外感病,苔由白轉(zhuǎn)黃者,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征象。由于黃苔主熱主里,因此黃苔又常與紅絳舌并見。若舌淡胖嫩而見苔黃滑潤者,則應(yīng)考慮陽虛水濕不化。

 、刍姨Γ褐骼镒C,可見于里熱證,亦可見于寒濕證;疑礈\黑色,?砂l(fā)展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時并見。灰苔可由白苔轉(zhuǎn)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若苔灰而潤,則多為寒濕內(nèi)阻,或痰飲內(nèi)停;而苔灰干燥,則多屬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

 、芎谔Γ褐骼镒C,主熱極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fā)展而來,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若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苔黑而潤滑,則多屬陽虛寒盛?梢娀液谔Ρ婧疅幔刺χ稍锱c潤滑有重要意義。

  (2)望苔質(zhì) 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

  ①厚。禾|(zhì)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也就是透過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體的為厚苔。

  ②潤燥: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為津液上承之征。察舌苔的潤燥,主要是了解津液變化的情況。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捫之無津,稱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覺的又稱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于熱盛津傷或陰液虧耗的病證。但也有因陽氣虛不能化津上潤而苔反燥者。苔面有過多水分、捫之滑利而濕,稱為滑苔,多是水濕內(nèi)停之征。

 、勰伕耗佁,是舌面上覆蓋著一層濁而滑膩的苔垢,顆粒細膩而致密,刮之難去,多見于濕濁、痰飲、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如痰飲、濕溫等病證。

  腐苔,苔質(zhì)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易脫,多由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常見于食積、痰濁等病。

 、軇兟洌禾Φ挠袩o與消長變化,是正邪斗爭互為消長的表現(xiàn)。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復(fù)生,以致舌面光潔如鏡,即為光剝舌,又叫“鏡面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xiàn)。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也屬胃的氣陰兩傷之候。若花剝而兼有膩苔者,說明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較為復(fù)雜。

  二、聞診

  (一)語聲、呼吸異常及咳嗽、呃逆、噯氣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1.語聲變化的臨床意義

  2.呼吸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氣微與氣粗 呼吸微弱,多是肺腎之氣不足,屬于內(nèi)傷虛損;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是熱邪內(nèi)盛,氣道不利,屬于實熱證。

  (2)哮與喘 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的稱為喘。喘氣時喉中有哮鳴聲的稱為哮。

  (3)少氣與嘆息 呼吸微弱,氣少不足以息的,稱為“少氣”,多因氣虛所致。胸中郁悶不舒,發(fā)出長嘆的聲音,稱為“嘆息”(古稱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3.咳嗽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咳嗽是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的反映。聞診時應(yīng)注意其聲響,以及有無痰聲等變化。咳聲重濁,多屬實證;咳聲低微氣怯,多屬虛證。呈陣發(fā)性,咳而氣急,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叫聲的,稱為頓咳(百日咳)?嚷暼缛,多為白喉。干咳無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屬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人杂刑,則應(yīng)分清痰色、痰量、痰質(zhì)的變化,以辨別病證的性質(zhì)。

  4.呃逆、噯氣音聲變化的臨床意義

  呃逆、噯氣都是胃氣上逆所致,但臨床表現(xiàn)不同,主病亦略有差異。

  呃逆,俗稱“打呃”。呃聲高亢而短,響亦有力,多屬實熱。呃聲低沉而長,氣弱無力,多屬虛寒。日常的打呃,呃聲不高不低,無其他不適,多為食后偶然觸犯風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屬病態(tài)。若久病胃氣衰敗,出現(xiàn)呃逆,聲低無力,則屬危證。

  噯氣,又稱噫氣,俗名打嗝,多見于飽食后;疾】捎伤奘巢换、肝胃不和、胃虛氣逆等原因引起。食后噯出酸腐氣味,多為宿食停積,或消化不良;無酸腐氣味的,則為肝胃不和或胃虛氣逆所致。

  (二)口氣、痰涕、二便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口氣臭穢,多屬胃熱,或消化不良,亦見于齲齒、口腔不潔等;口氣酸臭,多是胃有宿食;口氣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內(nèi)癰。

  三、問診

  (一)惡寒發(fā)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1.惡寒發(fā)熱同見的臨床意義

  疾病初起即有惡寒發(fā)熱,多見于外感表證,是外邪客于肌表,衛(wèi)陽與邪氣相爭的反映。由于外邪有風寒、風熱的不同,故又有惡寒重發(fā)熱輕與惡寒輕發(fā)熱重的不同。

  2.但寒不熱的臨床意義

  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發(fā)熱,多屬虛寒證。陽氣虛于內(nèi),陽虛則寒,不能溫煦肌表,故同時并見面色蒼白、肢冷踡臥、喜著衣被等虛寒證的表現(xiàn)。寒邪直中臟腑,陽氣被傷,也可見畏寒或病變部位冷痛,此即所謂“陰盛則寒”。

  3.但熱不寒的臨床意義

  (1)壯熱 病人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稱為壯熱,多見于風寒入里化熱,或風熱內(nèi)傳的里實熱證。正盛邪實,里熱熾盛,蒸達于外,故熱勢鴟張,此即所謂“陽盛則熱!背<嬗卸嗪埂┛实劝Y。

  (2)潮熱 發(fā)熱如潮有定時,按時而發(fā)或按時而熱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為潮熱。臨床常見有三種情況:

 、訇幪摮睙幔好慨斘绾蠡蛉胍辜窗l(fā)熱,屬于“陰虛生內(nèi)熱”,且以五心煩熱為特征,甚至有熱自深層向外透發(fā)的感覺,故又稱“骨蒸潮熱!背<嬉姳I汗、顴赤、口咽干燥、舌紅少津等癥。

 、跐駵爻睙幔阂晕绾鬅嵘酰頍岵粨P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濕遏熱伏,熱難透達,所以身熱不揚,初捫之不覺很熱,捫之稍久則覺灼手。多伴有胸悶嘔惡、頭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膩等癥。

 、坳柮鞒睙幔菏怯捎谖改c燥熱內(nèi)結(jié)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陽明旺時而熱甚,故又稱“日晡潮熱”,常兼見腹?jié)M痛拒按,大便燥結(jié),手足汗出,舌苔黃燥、甚則生芒刺等癥。

  (3)長期低熱 指發(fā)熱日期較長,而熱度僅較正常體溫稍高(一般不超過38℃),或僅病人自覺發(fā)熱而體溫并不高者。

12
責編:duoduo

報名通關(guān)必備

  • 姓名
  • 電話
  • 郵箱
  • 模擬試題
  • 歷年真題
  • 焚題庫
在線題庫
  • 醫(yī)藥考試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職業(yè)資格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
岳西县| 措勤县| 昌都县| 万全县| 阳泉市| 沧州市| 鹤山市| 云霄县| 阜康市| 进贤县| 包头市| 揭西县| 广西| 东海县| 奉新县| 萨嘎县| 峨山| 石楼县| 会昌县| 芒康县| 丘北县| 抚宁县| 浦东新区| 施甸县| 江川县| 弥渡县| 历史| 同心县| 马公市| 江安县| 灌阳县| 祁阳县| 苏尼特左旗| 韶山市| 密山市| 桃园县| 黄陵县| 鱼台县| 疏附县| 体育|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