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行政立法的程序中,下列關于簽署,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通過后,還須經(jīng)制定機關的行政首長簽署
B.國務院發(fā)布的行政法規(guī),應由國務院法制辦主任簽署
C.各部委發(fā)布的規(guī)章,應由部長或委員會主任簽署
D.地方人民政府發(fā)布的地方政府規(guī)章,應由省長、自治區(qū)主席或市長簽署
【答案】B
【解析】國務院發(fā)布的行政法規(guī),應由國務院總理簽署。
12.行政機關直接依據(jù)組織法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立法活動,稱為( )。
A.職權立法
B.授權立法
C.執(zhí)行性立法
D.創(chuàng)造性立法
【答案】A
【解析】依行政立法的權力來源不同,可以分為職權立法與授權立法。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直接依照憲法和有關組織法規(guī)定的職權制定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活動
13.以( )為,可將行政許可分為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
A.許可的性質(zhì)
B.許可的范圍
C.許可是否附有附加義務
D.許可的書面形式及其能否單獨使用
【答案】B
【解析】以許可的范圍為,分為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
14.。.甲乙二人打架,甲被打傷送進醫(yī)院,乙被送至派出所接受調(diào)查,民警小李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辦案效率,未等甲回來就直接對乙進行訊問,并當場作出處罰決定,小李的行為( )。
A.提高了辦案效率,應當提倡
B.違反程序,無效
C.合法但不合理
D.違反了公開制度
【答案】B
【解析】不單方接觸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處理兩個以上行政相對人的、具有相互排斥利益的事項時,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聽取其陳述、接受其證據(jù)材料的制度。本題中小李的行為違反了“不單方接觸制度”,屬于違反程序的行為,無效。
15.下列行政行為中,不屬于行政處罰的是( )。
A.警告
B.暫扣許可證和執(zhí)照
C.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
D.開除公職
【答案】D
【解析】行政處罰法以列舉式規(guī)定的行政處罰的種類有以下六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6.行政拘留。
16.在我國,不同層次、不同職能的行政機關享有不同的法定許可權。其中,享有法定許可權的行政機關不包括( )。
A.國務院及各部委
B.省級政府及主管部門
C.縣以上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D.鄉(xiāng)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答案】D
【解析】在我國,不同層次、不同職能的行政機關享有不同的法定許可權。第一層次的許可機關是國務院及各部委。第二層次的許可機關是省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第三層次的許可機關是縣以上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17.二級保護動物獵捕證,由( )發(fā)放。
A.國務院及各部委
B.省級政府及主管部門
C.縣以上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D.鄉(xiāng)以上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答案】B
【解析】省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對許可事項事關重大,數(shù)量有限,又不能全部交由中央級管理的,由省級部門發(fā)放許可證。如藥品生產(chǎn)企業(yè)許可證、二級保護動物獵捕證、外商投資企業(yè)進出口產(chǎn)品許可證等。
18.關于行政公開制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情報公開適用于抽象行政行為領域
B.行政公開就是要求行政機關將整個行政程序都讓行政相對人參與和了解
C.表明身份是行政公開的一種體現(xiàn)
D.如果應當公開的行政決定沒有公開,該行政決定就不能產(chǎn)生法律效力,不具有法律執(zhí)行力。
【答案】B
【解析】行政過程公開并不是要求行政機關將整個行政程序都讓行政相對人參與或者了解,而是在行政程序中幾個決定或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義務的階段前后,讓行政相對人有參與或者了解的機會。
19.關于聽證制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聽證方式必須采用書面形式
B.聽證制度包括兩種形式:公聽和陳述
C.聽證制度被公認為現(xiàn)代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
D.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若涉及單個或相互無爭議的多個當事人,則可進行個別聽證,這種聽證被稱為“公聽”
【答案】C
【解析】聽證方式可以分為口頭與書面兩種。聽證制度包括三種形式:公聽、陳述、聽訊。D項所描述的是陳述,而不是公聽。公聽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或者訂立行政計劃時,所涉及的行政相對人眾多而不確定,召開公眾參加的聽證會以聽取代表各方面、各階層的公眾意見。
20下列不屬于行政聽證主持人權利的是( )。
A.決定在何時、何地舉行聽證,中止聽證及終止聽證的權力,并將有關的通知及其附屬材料及時送達給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
B.根據(jù)聽證的證據(jù),依據(jù)事實、法律、法規(guī),對案件獨立、客觀、公正地作出判斷
C.傳喚證人,傳喚與案件的處理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更換當事人
D.就案件的事實或與之相關的法律進行詢問、發(fā)問
【答案】B
【解析】B項是行政聽證主持人應承擔的一項義務,而不是權利。一般來說,聽證主持人在聽證方面擁有以下權利:①決定在何時、何地舉行聽證,中止聽證及終止聽證的權力,并將有關的通知及其附屬材料及時送達給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②有權傳喚證人,傳喚與案件的處理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更換當事人;③有權就案件的事實或與之相關的法律進行詢問、發(fā)問;④有權維護聽證的秩序,對違反聽證的人員進行警告或處理;⑤有權調(diào)查取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