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秦時主張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的是( )。
A.李斯
B.韓非
C.商鞅
D.李悝
17. 在秦代“子盜父母”、“父母擅刑”屬于( )。
A.公罪
B.私罪
C.公室告
D.非公室告
18. 秦漢時期中央司法機構(gòu)的長官稱作( )。
A.大理
B.大司寇
C.廷尉
D.大理寺卿
19.關(guān)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變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A.商鞅取消郡縣制,實行分封制,剝奪了舊貴族對地方政權(quán)的壟斷權(quán)
B.商鞅“改法為律”,突出了法律規(guī)范的倫理基礎
C.商鞅推行“連坐”制度,鼓勵臣民相互告發(fā)奸謀
D.商鞅提出“輕罪重刑”,反對赦免罪犯,認為凡有罪者皆應受罰
20. 秦始皇時期,某地有甲、乙兩家相鄰而居,但積怨甚深。有一天,該地發(fā)生了一起搶劫殺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發(fā)系甲所為。甲遭逮捕并被定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獲,始知甲無辜系被乙誣告。依據(jù)秦律,誣告者乙應獲下列哪種刑罰? ( )。
A.死刑
B.遷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21. 秦朝的非“公室告”實際上是對家庭內(nèi)部下犯上的財產(chǎn)犯罪,以及上對下的人身侵犯行為采取的一種( )措施。
A.鼓勵告發(fā)
B.限制告發(fā)
C.集中審理
D.獨任審理
22. 秦朝把殺傷、盜竊等危害封建統(tǒng)治的犯罪稱為( )。
A.家罪
B.公罪
C.公室告
D.非公室告
23. 在秦國,改法為律的人是( )。
A.韓非
B.鄧析
C.趙鞅
D.商鞅
24.秦朝九卿中負責司法審判之官是( )。
A.衛(wèi)尉
B.廷尉
C.少府
D.奉常
25. 秦朝以( )作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
A.14歲
B.15歲
C.16歲
D.身高
26. 秦律中的"司寇"是( )歲刑。
A.五
B.四
C.三
D.二
27. 誣告反坐的原則最早見于( )。
A.秦律
B.漢律
C.唐律
D.隋律
28. 在秦朝,如果偷偷的移動了田界的標志,則構(gòu)成了( )。
A.盜徙封罪
B.以古非今罪
C.妄言罪
D.盜竊罪
29. 根據(jù)史籍記載,秦朝以( )人以上共同犯罪,才構(gòu)成共犯。
A.3人
B.4人
C.5人
D.6人
30. 秦律中故意被稱為( )。
A.眚
B.非眚
C.端
D.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