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管理者們?nèi)绾螄I心瀝血、費盡心機,在企業(yè)管理中,卻越來越頻繁地有一種“趕著一頭倔驢,拉著一輛滿載的貨車,你要它往東,它卻偏往西”的費力感,一種“重拳打在棉花上,有勁使不上”的無力感,一種“明明感覺自己瞄的很準,卻把把脫靶”的挫敗感,一種“手握九陰真經(jīng),實戰(zhàn)中卻連個路人甲也打不過”的困惑感,一種“我為企業(yè)操碎了心,別人卻優(yōu)哉游哉置身事外”的憤怒感,一種“真想撂挑子不干了”的絕望感。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你還不知道阿吉里斯,不了解組織防衛(wèi)理論,不懂得組織如何學習。
有一位管理學大師,他認為絕大多數(shù)管理建議并未直接針對問題,很多給出建議者在行動中表現(xiàn)得好像問題根本不存在;或者即使承認存在問題,但給出的解決建議所起的作用卻是南轅北轍;又或者給出的建議太抽象,很難運用到實際中,但從表面上卻看不出來。這位管理學大師,就是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
在中國的管理學教科書中,被譽為“當代管理理論大師”的阿吉里斯可能不是最出名的。但是,如果想要了解管理思想的前沿,他一定不能被忽略。在眾多的管理學大師中,他著作等身、得獎無數(shù),還有數(shù)不完的榮譽頭銜。作為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和商學院的教授,他有30多部著作,300多篇論文。你肯定知道彼得·圣吉和“學習型組織”,但你可能不知道,阿吉里斯才是“組織學習”理論的奠基者。而他提出的“組織防衛(wèi)理論”,正是能夠開啟許多管理迷思思之門的金鑰匙。
作為一位管理學大師,阿吉里斯的理論體系完備而嚴謹,但也因其思想的深邃、理論的深奧而顯得比較艱澀。為便于理解,我們用簡單的例子來描述。
在組織中,通常會有這樣的鏈條:
這是一個完美的鏈條,也是一個理性的鏈條。如果組織中的問題,都能這樣理性而完美地解決,那么組織管理就變得非常簡單。
比如:出現(xiàn)問題(士氣不高)——查找原因(溝通不足)——改變做法(加強溝通)——不會再犯(士氣提高)
然而,問題就是,這個鏈條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摻雜了個體的人性(如:動機、情緒、人格)和組織的個性/模式(如:價值觀、文化、組織結(jié)構(gòu)),變得異常微妙而復雜。
1出現(xiàn)問題——查找原因:組織防衛(wèi)的雙重疊嶂阻礙歸因
任何一件事情發(fā)生,都有多種原因可以歸咎,內(nèi)部的還是外部的,暫時的還是長期的,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你的、我的還是他的。如何歸因,就涉及到歸責和追責。對事不對人,是管理倡導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現(xiàn)實中很難做到如此理性。即使上級以為自己能做到,下屬也會心存后怕(比如相信“即使領(lǐng)導表面不說,心里也會給我記一筆黑賬”。)
如果一個人想要在一個組織中長期生存和發(fā)展,對于任何消極事件(比如:客戶不滿、項目失敗、績效未完成),涉及到分析原因,個體最害怕哪種呢?首先害怕道德歸因,其次害怕能力歸因。也就是說,擔心會被組織認定自己能力不行。
所以,歸因往往會演變成一場博弈: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施加控制和逃避控制、獲得功勞和防止別人獲得功勞。在這樣的博弈中,欺騙、搶先指責、設(shè)置障礙、放煙霧彈、偽裝等策略“粉墨登場”。同時,這些博弈又要做得表面上“冠冕堂皇”,所以還會有對這些策略的偽裝,常常會阻礙探詢者對事件原因的調(diào)查、對失敗事件的歸因。
這種博弈背后的“操縱者”就是組織防衛(wèi)。組織防衛(wèi)是個體在面對困難或威脅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它一旦出現(xiàn),就會阻斷對困難或威脅的深層探究,使得參與者無法發(fā)現(xiàn)困難或者威脅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除了“害怕失敗被歸因于能力”,更復雜的一種是,當事人自我概念完美,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檢驗,抗拒真相,如同入戲太深,自己都被自己的感動了,以為那就是真的。他不是為了騙你、為了推卸責任而那樣說的,而是他心里真的就那樣認為了。
一種是為了逃避責任(“你不能認為我有錯”),另一種是自己真的那樣認為(“我對你錯”),兩種都是防御,目的就是“讓你找不到”。于是,管理問題的真實原因總是找不到,或者被掩蓋。
在實際管理中,第一種“逃避責任”,更多發(fā)生在下級對上級的防御;第二種“我對你錯”,除了在下級身上,還會發(fā)生在管理者身上。比如,對于一個失敗的項目,下級為了逃避責任、逃避能力的負面評價,會歸咎于他人、歸咎于客觀原因、歸咎于上級給的支持不夠。而篤信“我對你錯”的上級,則覺得下屬很難纏。所以,對管理者來說,當你開始歸咎于人,就要警惕組織防衛(wèi)的發(fā)生。
2查找原因——改變做法:自我價值的深度催眠阻礙行動
找到原因了,你以為就能對癥下藥馬上改好嗎?未必。就像醫(yī)生給病人看病,找到了病因,給他開了藥,但是病人自己沒有認識到問題,覺得我沒病,所以他回去后并不吃藥,但是為了應付你檢查,他把藥片含在舌頭下,等你走了再吐出來,還被害妄想認為你在迫害他(參考電影《禁閉島》)。最后醫(yī)生也沒自信了,是不是自己診斷錯了,開錯藥了,要不怎么治療那么久都沒好呢?于是又開始新一輪的檢查。如此進入惡性循環(huán)中。
管理中也是一樣,本該理所當然的“原因——做法”的遞進,究竟被什么給阻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