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與分析
1.[答案]D
[考點]外科感染
[分析]此題中 A、B、C、E 項的敘述均是正確的。唯 D 項的敘述是錯誤的。因真菌可
經(jīng)血行播散,一般血液培養(yǎng)不容易發(fā)現(xiàn)。
2.[答案]D
[考點]抗菌藥的選擇和應用
[分析]抗菌藥物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在許多方面都起著較大的作用,題中 A、B、C、
E 的敘述均是正確的。唯有在嚴重感染時的停藥時間不能過早。一般認為體溫恢復正常、全
身情況和局部感染灶好轉后 3~4 天即可停藥。但對于嚴重感染患者應在乎穩(wěn) 1~2 周后再停
藥,以免感染復發(fā)。
3.[答案]E
[考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原則
[分析]在選用治療外科感染的抗菌藥物時除先考慮適應證和有效性外,還應考慮藥物的
副作用、費用、藥源等。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的。能用單藥解決問題,就不選用聯(lián)合用藥。
4.[答案]C
[考點]抗生素的預防性用藥
[分析]此題應注意是“預防術后感染”的抗菌藥物應用原則,所以一般應在術前和術中
給抗菌藥各一次,術后繼用 1~2 日。這樣在手術過程中病人血內(nèi)能始終保持一定的抗菌藥
物濃度,防止術后感染的發(fā)生。還可避免術后長期應用抗感染藥物可能發(fā)生的一些副作用和
不良結果,如二重感染等。
5.[答案]A
[考點]抗菌藥物的應用
[分析]不是所有的外科感染都需要應用抗菌藥物。如一些表淺、局限的感染,像毛囊炎、
癤等,病人亦無全身癥狀,可不應用抗菌藥物。但較嚴重的急性病變或某些手術后是應該用
的。如丹毒、開放性骨折、結腸手術前、人工材料體內(nèi)移植等,有可能繼發(fā)感染。且一旦發(fā)
生,后果嚴重,需要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
6.[答案]B
[考點]體表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
[分析]癰是相鄰的多個毛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7.[答案]D
[考點]急性軟組織感染的概念
[分析]發(fā)生于顏面或下肢軟組織的感染,鮮紅色,邊緣稍隆起,與正常皮膚界限清楚,
指壓可使紅色消退,壓力除去后紅色很快恢復。這是丹毒典型的臨床特征。
8.[答案]D
[考點]手指化膿性感染的處理
[分析]應牢記手指化膿性感染時的處理原則。膿性指頭炎為末節(jié)指腹的化膿性感染,早
期應采用抗炎的各種措施積極處理,?蛇_到控制感染使其消退的目的。但如感染控制不滿
意、疼痛加劇、指腹張力增高時,應立即切開引流減壓。不能等到波動出現(xiàn)后才手術,否則
可能因未及時處理而增加病人痛苦,引起指骨缺血性壞死、慢性骨髓炎等合并癥。
9.[答案]D
[考點]全身性外科感染
[分析]膿血癥屬全身性感染,其臨床表現(xiàn)與敗血癥和毒血癥有許多相同之處,如起病急,
病情重,有發(fā)冷、發(fā)熱和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等。病情發(fā)展可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但它們各有
一些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以做出鑒別,膿血癥的特征性表現(xiàn)是自第二周開始,轉移性膿腫可不斷
出現(xiàn),所以本題正確答案應為 D。
10.[答案]E
[考點]膿腫的處理原則
[分析]膿腫是急性感染后病變組織壞死液化,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有一完整膿壁。
如有波動或穿刺抽得膿液,應立即切開引流排出膿液。
11.[答案]C
[考點]破傷風的潛伏期
[分析]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傷口、繁殖、產(chǎn)生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
染。潛伏期可在 24 小時內(nèi),也可達數(shù)月,但平均 6~12 天。
12.[答案]C
[考點]破傷風的臨床表現(xiàn)
[分析]破傷風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是肌肉痙攣性收縮。陣發(fā)性肌肉強烈痙攣,首先影響咀
嚼肌,隨后影響的肌群順序是: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后是膈肌。相應最先
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是:張口困難(牙關緊閉)。
13.[答案]C
[考點]破傷風的治療
[分析]破傷風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要采取積極的綜合治療措施。其中控制和解除
痙攣是治療過程中關鍵的一環(huán)。當病人發(fā)生痙攣或抽搐時,常使痰不能排出,誤吸,導致肺
部感染等合并癥。抽搐嚴重者可造成病人窒息,危及生命,增高死亡率。所以治療的關鍵應
選 C。
14.[答案]D
[考點]氣性壞疽的治療
[分析]氣性壞疽是厭氧菌感染的一種,即梭狀芽孢桿菌所致的肌壞死或肌炎。本病發(fā)
展急劇,預后嚴重,一經(jīng)診斷,需立即積極治療,其中最關鍵的措施是緊急手術清創(chuàng)。題中
其余幾項也是氣性壞疽的治療措施。
15.[答案]B
[考點]外科感染的致病菌
[分析]根據(jù)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診斷為局部感染,稀薄、粉紅色的膿液特點可
確定為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16.[答案]C
[考點]新生兒皮下壞疽
[分析]新生兒,起病急,腰骶部為皮下壞疽好發(fā)部位,觸之皮下空虛,有皮膚漂浮感。
因此選 C。
17.[答案]B
[考點]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敗血癥的不同特點
[分析]革蘭陽性細菌敗血癥多見于癰、蜂窩織炎、骨關節(jié)化膿性感染時,表現(xiàn)特點:
多無寒戰(zhàn),發(fā)熱呈稽留熱、弛張熱,四肢溫暖,有皮疹,可出現(xiàn)轉移性膿腫,心肌炎,發(fā)生
休克較晚、血壓下降慢。此類休克稱“暖休克”。革蘭陰性細菌敗血癥多見于膽道、尿路及
大面積燒傷創(chuàng)面感染。臨床表現(xiàn)特點是:突然寒戰(zhàn)、間歇熱,嚴重時體溫可不升或降低,休
克發(fā)生早,持續(xù)時間長,四肢厥冷,紫紺,少尿或無尿,此類休克又稱“冷休克”或低溫敗
血癥。
18.[答案]C
[考點]外科感染的治療
[分析]根據(jù)題干所示,病人系背部急性蜂窩織炎,局部膿腫形成,由革蘭陽性細菌多
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雖做了膿腫切開引流術,但仍有高熱、寒戰(zhàn),說明感染未被控制,
病菌可能已入血運并繁殖造成全身敗血癥,并可能造成體內(nèi)他處的轉移性病灶,故應積極尋
找有無其他感染灶。
19.[答案]C
[考點]破傷風的診斷
[分析]患者足刺傷,局部有缺氧環(huán)境,破傷風潛伏期一般為 6~12 天,根據(jù)患者頭痛、
乏力、張口困難的前驅癥狀及頸項強直等典型臨床表現(xiàn)可確定為 C。
20~21.[答案]20.B;21.E
[考點]外科感染致病菌膿液的特點
[分析]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點是局限性組織壞死,膿液稠厚,黃色,不臭。也能
引起全身性感染,常伴有轉移性膿腫。大腸桿菌本身導致的感染產(chǎn)生的膿液并無臭味,但和
其他致病菌造成的混合感染產(chǎn)生的膿液稠厚,有惡臭或糞臭。
22~24.[答案]22.E;23.C;24.B
[考點]穿刺液的判斷
[分析]肛周膿腫多為多種病菌的混合感染,多為大腸桿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因此所
形成的膿液符合答案 E 的特征;闌尾炎穿孔主要是大腸桿菌感染,其膿液符合 C 的表現(xiàn);
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后,胃內(nèi)容物流至腹腔,穿刺液應與胃液的性狀一致,故應選擇 B。
25~26.[答案]25.E;26.C
[考點]外科感染的分類
[分析]特異性感染是指那些致病菌、病程演變和防治方法都有其特殊點的一類感染,
如結核病、破傷風、氣性壞疽等。
拔牙、扁桃體摘除等手術常有細菌進入血液循環(huán)內(nèi),但細菌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短,又
不產(chǎn)生全身反應。菌血癥就是指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huán)內(nèi),迅即被機體防御系統(tǒng)所清除,
不引起或僅引起短暫而輕微的全身反應。
27~29.[答案]27.A;28.E;29.B
[考點]外科感染致病菌
[分析]丹毒的致病菌是β-溶血性鏈球菌。癰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性壞疽是
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特異性感染。
30~31.[答案]30.C;31.E
[考點]淺部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
[分析]丹毒是皮膚及網(wǎng)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由β-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黏膜的細小
傷口入侵所致,表現(xiàn)為局部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中間較淡,邊緣清楚。
急性淺層淋巴管炎可以出現(xiàn)皮膚的“紅線”,在皮膚傷口的近側,硬而有壓痛。是細菌
侵入淺層淋巴管所致。
32~34.[答案]32.A;33.A;34.A
[考點]甲溝炎的診治
[分析]該患者根據(jù)典型臨床表現(xiàn)可初步診斷為左坶趾甲溝炎。引起甲溝炎的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因此選用青霉素;颊呓(jīng)治療 3 天后體溫升高,達 40℃,并出現(xiàn)皮疹、嘔吐、腹瀉,白細胞高達 20×109/L,中性 89%,首先考慮可能合并敗血癥。
35~36.[答案]35.D;36.E
[考點]癰的診治
[分析]據(jù)上唇隆起呈紫紅色,中心組織壞死塌陷,有多個膿栓,鼻部、眼部及其周圍廣泛腫脹,發(fā)硬,觸痛;化驗 WBC25×109/L,N 0.9 可診斷為唇癰,加重伴寒戰(zhàn)、高熱、頭痛 2 天,表情淡漠考慮并發(fā)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唇癰禁忌擠壓。